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xié mó wài dào邪魔外道 | 佛教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学说。 | 《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
fǎ wài shī ēn法外施恩 | 施:施行,给予。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 |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鳌拜》:“仍照皇祖所降谕旨,给予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已足以示国家法外施恩,旧勋之意矣。” |
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 |
nèi yōu wài wǔ内忧外侮 |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 | 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九十九回:“霸踞关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内忧外侮侵寻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
zhì zhū dù wài置诸度外 | 置:放;度:打算。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放在心上。 |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我考虑得很纯熟。我是早把生死置诸度外的。” |
xiāo yáo shì wài逍遥事外 | ①谓犯法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坏事或与坏事有牵连的人不受追查。②谓置身事外,毫不关心。 | 清·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首祸正凶,逍遥事外。”鲁迅《花边文学·女人未必多说谎》:“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情都由她。” |
qiáng lǐ kāi huā qiáng wài xiāng墙里开花墙外香 | 比喻人做出了成绩,内部还不知道,外面人倒先知道了。比喻成绩不受本部门重视,却为其他部门赏识。 | 海岩《死于青春》:“墙里开花墙外香,都这样儿,不做就算了。” |
lǐ tiǎo wài juē里挑外撅 | 阳奉阴违,搬弄是非。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找那心眼儿实、不会里挑外撅的人,找那跟韩老六结仇结怨的,你多联络些人,抱成团体。” |
zhì zhī dù wài置之度外 | 放在考虑之外(置:放;度:打算;计较)。形容不放在心上。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
chāo rán wù wài超然物外 |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hún fēi tiān wài魂飞天外 | 灵魂脱离躯体飞到天空之外。形容惊恐到极点。 | 元 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
é wài zhǔ shì额外主事 | 明清时为各部司员的低级官吏。一般由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赏赐。 | |
lǐ yìng wài hé里应外合 |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与里面接应相结合。 | 元 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小官须索整点英雄将士,里应外合擒拿他,有何不可也。” |
mèi wài qiú róng媚外求荣 | 媚:谄媚。奉承外国人以谋求个人利益。 | 清·吴趼人《痛史》第19回:“这是媚外求荣的结局,表过不提。” |
jiā chǒu bù wài yáng家丑不外扬 | 丑:羞耻;扬:宣扬,传播。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情不向外人宣扬。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玄门偃禅师法嗣》:“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不欲说似人。’曰:‘为甚么却如此?’师曰:‘家丑不外扬。’” |
jiǔ xiāo yún wài九霄云外 | 九霄:天的最高处。比喻无限高远的地方。 |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
xián wài zhī xiǎng弦外之响 | 比喻言外之意。 | 王国维《人间词话》四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
xiù wài huì zhōng秀外慧中 | 外表秀美;内心聪明。秀:秀美;慧:聪明。 | 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
chī lǐ pá wài吃里扒外 | 比喻受这一方好处,却暗为另一方效劳。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人心隔肚皮,备不住有那吃里扒外的家伙走风漏水,叫韩老六跑了。” |
chū yú yì wài出于意外 | 见“出于意表”。 | 《黄绣球》第四回:“自想这件事真出于意外,必须自家投到,中诉明白,不能平白地叫妻子良受诬辱。” |
chén wài gū biāo尘外孤标 | 尘外:世外;孤标:孤立的标志。形容清峻突出或人的清高品质。 | 《旧唐书·杜审权传》:“冲碎孕灵岳之秀,精明含列宿之光,尘外孤标,闲云独步。” |
xiōng dì xì qiáng,wài yù qí wǔ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0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蜗角纷争,惟利是务。” |
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hóng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谢扶民《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于是双方的随员就对打起来了。” |
lǐ chū wài jìn里出外进 | 出:突出的一部分;进:凹进的一部分。形容物体的表面排列不整齐;表面凸凹不平或参差不齐。 | |
xiāo yáo fǎ wài逍遥法外 | 不受拘束。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 ;仍然自由自在。 | 南朝 梁 萧统《梁昭明集 林钟六月》:“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迹冰床,披庄子之七篇,逍遥物外;玩老聃之两卷,恍惚怀中。” |
zhí nèi fāng wài直内方外 | 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 《周易 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
chè lǐ chè wài彻里彻外 | 从里到外,完完全全。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0回:“又叫裁缝与武松彻里彻外做秋衣。” |
bù zú wéi wài rén dào不足为外人道 |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 晋 陶潜《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gǔ jīn zhōng wài古今中外 | 从古代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 | 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的。” |
nèi wài jiāo kùn内外交困 | 交:同时;一齐;困:陷在艰难困苦之中。内部、外部同时陷在艰难困苦之中。 | 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它给陷于内外交困的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
bā huāng zhī wài八荒之外 | 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
dù wài zhī rén度外之人 | 度外:心在计度之外。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系不近的人。即局外人。 | 《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
chóng yáng mèi wài崇洋媚外 | 崇:崇拜;推崇;媚:谄媚。崇拜外国的一切事物;向外国人献媚。 | 茅盾《向鲁迅学习》:“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 |
méi lǐ méi wài没里没外 | 里外不分,指说话做事不分场合。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
chū hū yì wài出乎意外 | 用于意想、预料之外。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不想姑娘闹了个皮子,蔫蔫儿的受了,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时抓不着话岔儿。” |
xián wài zhī yì弦外之意 | 弦:乐器上发音的丝线。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 《南史 范晔传》:“其中体趣,言之不可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
wài róu nèi gāng外柔内刚 | 柔:柔顺。刚:刚强。外表柔顺,内心却很刚强。亦作“外柔中刚”。 | 《晋书·甘卓传》:“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 |
wài yuán nèi fāng外圆内方 | 形容外表随和;内里刚直。圆:圆通;方:方正。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
nèi chá wài diào内查外调 | 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 《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 |
wài qiáng zhōng gān外强中干 | 指外表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五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 |
wài qīn nèi shū外亲内疏 | 疏:疏远。外表亲密无间,内心冷若冰霜。形容表里不一 |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不料此人外亲内疏,挟诈而取益州,遂并汉中,有霸业兴隆之志。” |
shēn wài zhī wù身外之物 | 个人身体以外的东西;指名誉、地位、权力、金钱等。 | 唐 吴兢《贞观政要》:“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
fèn wài yāo ráo分外妖娆 | 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
wài róu zhōng gāng外柔中刚 | 外表柔弱,内心刚强。 | 《新唐书·卢坦传》:“姚大夫外柔中刚,监军若侵之,必不受。” |
wài yú nèi zhì外愚内智 | 智:聪慧。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 |
huāng jiāo yě wài荒郊野外 | 离城镇村庄很远的荒凉地带。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3卷:“却是荒郊野外,桃红柳绿,正是女眷们游耍去处。” |
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
jié wài shēng zhī节外生枝 | 节:竹子分枝长叶的地方。竹子应该在节外生枝;节外生出杈枝来。比喻在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也用作“节上生枝”。 |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不是我节外生枝,囊里盛锥,谁着你夺人爱女,逞己风流,被咱都知。” |
wài kuān nèi shēn外宽内深 | 谓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 |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
wài kuān nèi míng外宽内明 | 谓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 | 东汉·班固《汉书·黄霸传》:“霸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
nèi yīng wài hé内应外合 |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 《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 |
zhōng wài hé bì中外合璧 | 中西合璧。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 |
lǐ wài jiā gōng里外夹攻 |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 《新五代史 吴越世家》:“乃取其军号,内外夹攻,号令相应,淮人以为神,遂人败之。” |
wài gāng nèi róu外刚内柔 |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议论》:“兵戈既起,将帅擅权,武吏功臣,过求姑息。边蕃远郡,得以骄矜,外刚内柔,上陵下替,此为屈辱又非多乎?” |
nèi xiū wai rǎng内修外攘 |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 | 宋·胡锜《拟力田诒》:“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 |
zhī wài shēng zhī枝外生枝 | 比喻派生、繁衍而出者。同“节外生枝”。 | 清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格局》:“善观场者,止于前数出所见,记其人之姓名。十出以后, 皆是枝外生枝,节中长节,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问姓字,并形体面目,皆可不必认矣。” |
zuǒ jiàn wài yì左建外易 | 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威权,变革法度。 | 《史记·商君列传》:“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教也。”司马贞索隐:“左建,谓以左道建立威权也;外易,谓在外革易君命也。”王伯祥注:“左谓失正,外谓失中,故事乖常理叫‘左道’,也叫‘外道’。 |
fāng wài zhī rén方外之人 |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 庄周《庄子 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
xiāo yáo wù wài逍遥物外 | 谓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 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赠尼师旧角奴也》词:“识破嚣尘,作个逍遥物外人。” |
nèi wài jiā gōng内外夹攻 |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间内外夹攻,方能取胜。” |
fǎ wài shī rén法外施仁 | 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 明 李清《三垣笔记 附识中》:“其驰驱通义一带,亦不无微劳可悯。乞皇上法外施仁,俯从部议。” |
nèi jùn wai hé内峻外和 |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 清·昭梿《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泰、华、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于青云上。” |
rǎng wài ān nèi攘外安内 |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 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
áng shǒu tiān wài昂首天外 | 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 清 归庄《王大痴像赞》:“昂其首,睅其目,举觞而望青天者,是为王大痴。” |
féi shuǐ bù luò wài rén tián肥水不落外人田 | 肥水:借指好处。指不让别人得到好处。 | 沈从文《一个大王》:“俗话说‘肥水不落外人田’,因此一排人把步枪上了刺刀,守在门边,预备给这弁目过不去。” |
nèi jǔ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 |
yùn chóu wéi wò zhī zhōng,jué shèng qiān lǐ zhī wài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运:运筹;帷幄:军用帐幕;千里之外:指战场。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chī lǐ pá wài吃里爬外 | 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立此存照”(四)》:“凡一班吃里爬外,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 |
wài gǎn nèi shāng外感内伤 | ①中医谓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次日便觉得有些鼻塞声重,胸闷头晕,恹恹的就成了一个外感内伤的病。” |
dí guó wài huàn敌国外患 | 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 |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chóu rén jiàn miàn,fèn wài yǎn hóng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赖传珠《模范红五团的新荣誉》:“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míng bai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 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xián wài zhī yīn弦外之音 |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
fù zhī dù wai付之度外 | 谓置于胸臆之外,不加考虑。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wài yù qí wǔ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 《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ān nèi rǎng wài安内攘外 |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 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
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 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jīn yù qí wài,bài xù qí zhōng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金玉:珍宝;败絮:破烂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 | 明 刘基《诚意伯集 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饮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
gé qiáng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
nǚ shēng wài xiàng女生外向 | 向:朝着,引申为偏爱。女子成人总要结婚。指女子心向丈夫家。 | 东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 |
zhì dà wú wài至大无外 | 至:极。大到极点,外无以加。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
yì yú yán wài溢于言外 |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 叶圣陶《倪焕之》:“郑重叮咛的意思,溢于言外。” |
zhōng wài gǔ jīn中外古今 |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 | 茅盾《升学与就业》:“中外古今有不少伟大的事业家都不是‘学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学家也有从没进过什么理工大学的!” |
chū rén wàng wài出人望外 | 犹出人意表。 | 宋·叶適《高夫人墓志铭》:“每族里计较家事,极为退懦卑约,示若无有,人或颇忽易,逮其一旦张丰大,出人望外数等,人皆惊不意,以为何术能然,直以为勉强然尔;至其久无不然。” |
fù zhū dù wài付诸度外 | 度外:心意计度之外。放在考虑之外,形容不计安危、成败的行为。 |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自身生死且尚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 |
nèi rén wài yì内仁外义 | 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 |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
chí míng zhōng wài驰名中外 | 驰:传播。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也作“驰名天下”。 |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涑水》:“赞拟王公,驰名天下。” |
nèi shèng wài zhǔ内圣外王 |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
xián wài yí yīn弦外遗音 | 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言外之意。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
wài qiǎo nèi jí外巧内嫉 |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 | 东汉·班固《汉书·翟义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之心。” |
mén wài hàn门外汉 | 指外行人。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竺证悟法师》:“‘祗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说:‘是门外汉耳。’” |
nèi wài jiā jī内外夹击 | 夹:从两方面来的。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台儿庄正面之敌,经我军于六日夜开始总攻,内外夹击……尚据险顽抗,战况之烈,空前未有。” |
yì liào zhī wài意料之外 | 没有想到的。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 |
zhōng tōng wài zhí中通外直 | 莲的茎中心有孔可通上下,其外正直,不弯不曲。比喻人的心胸宽广,行为端正。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nèi yōu wài huàn内忧外患 | 忧:忧虑;患:祸患。指国家内部的变乱和外部的侵略。 | 先秦 管仲《管子 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
nèi wú yuàn nǚ,wài wú kuàng fū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 怨女:到了出嫁年龄而未嫁的女子;旷夫: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指人们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业。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
hǎi wài qí tán海外奇谈 | 海外:指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山海经》中有部分内容记叙海外各国的异人怪物;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后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说法或外国的奇异小说。 | 明 沈德符《野荻编补遗 台疏讥谑》:“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 |
yù dí yú guó mén zhī wài御敌于国门之外 | 御:抵挡;国门:京都城门,边界线。将敌人阻挡在境外。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今有御人国门之外者。” |
wài qiáng zhōng jí外强中瘠 | 外表上好象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英国被兵》:“英夷与俄罗斯两国交恶,俄罗斯方争印度于英夷,积岁构兵,外强中瘠。” |
hóng zhōng sì wài闳中肆外 | 闳:博大;肆:奔放,淋漓尽致。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又能尽量发挥。 | 唐 韩愈《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