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rú rù zhī lán zhī shì,jiǔ ér bù wén qí xiāng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芝:通“芷”,香草;兰:香草。好像进入满是香草的房间,闻久了就不能闻出香味。比喻在某种环境里呆久了,习以为常。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míng fù qí shí名副其实 |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 |
rì yuè qí chú日月其除 | 日月流逝。谓光阴不待人。 | 《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
bǎi sī bù dé qí jiě百思不得其解 | 百:多次;思:考虑,思考;解:理解。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理解。 | 清 梁启超《论宗教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若此者皆不诚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也。” |
wàng qí jiān bèi望其肩背 | 形容赶上或达到。 | 清·吕留良《与吴孟举书》:“德器必能脱去凡近,所造日高,非弟所能望其肩背也。” |
gè xíng qí shì各行其是 | 行:做;是:对的;其是:他自己认为是对的。各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动不一致。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两者俱贤,各行其是。” |
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 《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mò míng qí miào莫明其妙 |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然而看他前两回来买东西,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内行……想来想去,总是莫名其妙。” |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鲍鱼:咸鱼;肆:店铺。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bù shèng qí rèn不胜其任 | 胜:能担当。没有能力担当那项重任。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
bù yàn qí fán不厌其繁 | 厌:嫌。不嫌繁杂;不嫌麻烦。 | 明 吕坤《呻吟语》:[天]极精细,色色象象,条分缕析而不厌其繁。”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d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秦·李斯《上书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
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jiá jiá qí nán戛戛其难 | 戛戛:困难的样子。形容极其困难。 | 唐·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
jīn yù qí wài,bài xù qí zhōng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金玉:珍宝;败絮:破烂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 | 明 刘基《诚意伯集 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饮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
gēng zhě yǒu qí tián耕者有其田 | 耕者:种地的农民。指让农民获得自己的土地。 | 宋庆龄《关于促成组织联合政府并呼吁美国人民制止他们的政府在军事上援助国民党的声明》:“‘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的政纲。” |
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反其道而行之 | 反;相反;其:他的;道:方法;办法;行:做;之:它;指事情。采取同对方相反的方法行事。 | 清·吴趼人《痛史》第14回:“只是宗兄劝你去做教习,你却去做学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了!” |
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三过其门而不入 |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
yīng huà wéi jiū,zhòng niǎo yóu wù qí yǎn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 | 鸠:斑鸠;憎:憎恨。鹰变化为斑鸠,其他的斑鸠仍厌恶它的目光。比喻外表变化,凶恶的本性不改,仍遭厌恶。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 |
bù jì qí shù不计其数 | 计:计算。没法子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 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 襄阳始末》:“火炮、药箭射死北兵及坠水者,不计其数。” |
wù jìn qí yòng物尽其用 | 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 马烽《典型事例》:“这倒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
dú shàn qí měi独擅其美 | 独:独自;擅:据有。单独占据美名或美好的事物。 | 《晋书·刘元海载记》:“大丈夫若遭二祖,终不令二公独擅美于前矣。” |
gōng qí yī diǎn,bù jí qí y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 | 《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还不觉悟的人就冷眼旁观,吹毛求疵,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gè dé qí suǒ各得其所 |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 《周易 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lián dǐ qí xì连抵其隙 | 连续攻击他谈话中的漏洞。 | |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
zhāng huáng qí shì张皇其事 | 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 | 《宋史 张庄传》:“祖道及庄擅兴师旅,启衅邀功,妄言诸蛮效顺,纳款得地。当时柄臣揽为绥抚四夷之功。奏贺行赏,张皇其事。自昔欺君,无大于此。” |
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cè shēn qí jiān厕身其间 | 指某件事自己参与在内。 | |
bā xiān guò hǎi,gè xiǎn qí néng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 八仙:传说的仙人,即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比喻做事各有各自的办法。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 |
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以:拿;治:惩处。用别人的办法来惩治别人。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qí wèi wú qióng其味无穷 | 味:回味;玩味;穷:尽。形容含义深刻;让人回味不尽。 | 宋 朱熹《四书集注 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
xiōng dì xì qiáng,wài yù qí wǔ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0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蜗角纷争,惟利是务。” |
zhī qí yī,bù zhī qí èr知其一,不知其二 |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
zì yuán qí shuō自圆其说 | 自己把论点表达得圆满、周全。形容不露破绽。圆:使圆满;说:观点;论点。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踌躇了半天,只得仰承宪意,自圆其说道:‘职道的话原是一时愚昧之谈,作不得准的。’” |
yǒu zuò qí máng有作其芒 | 干将在磨刀石上磨出的剑刃发出了光芒。 | 梁启超《谭嗣同传》:“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
qià rú qí fèn恰如其分 | 恰:恰好;分:分寸。合适的界限。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108回:“赏分轻重,俱是阎仲端酌度,多寡恰如其分,无不欣喜。” |
zhuāng zhuāng qí shì庄庄其士 | 庄庄:端庄正直的样子。指品行端正的人。 | 春秋·齐·管仲《管子·小问》:“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 |
zé qí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择其善者而从之 | 择:选择;从:跟从、学习。选择好的、正确的事情去遵循、学习。 |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shì dé qí fǎn适得其反 | 恰恰得到相反的结果。形容结果正好与希望相反。 | 清 魏源《筹海篇 议守上》:“今议防堵者,莫不曰:‘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不知此适得其反也。” |
sān fēn tiān xià yǒu qí èr三分天下有其二 | 泛指势力强大。 | 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
miǎo hū qí xiǎo眇乎其小 | 眇:微小。形容非常微小。 | 战国·宋·庄周《庄子·德充符》:“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 |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wàn biàn bù lí qí zōng万变不离其宗 | 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 | 徐特立《抗战给我的机会》:“对任何人,无论相识不相识的,总是一套话。言论有系统,万变不离其宗。” |
yán tí qí ěr言提其耳 | 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郑玄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启觉。” |
gè dé qí yí各得其宜 | 谓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 《荀子·正论》:“圣王在上,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
sān zhé qí gōng三折其肱 | 肱:手臂。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自能造诣精深。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
rú wéi qí shēng,rú jiàn qí rén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 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
èr sān qí dé二三其德 |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 《诗经 卫风 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zhī qí rán 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然:这样,如此。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dāng duàn bù duàn,fǎn shòu qí luàn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 当:应当,应该;断:决断。指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不决断,就会产生祸乱。指做事应当机立断,否则就会贻害无穷。 | 西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 |
yǐ shòu qí jiān以售其奸 | 售:销售。用来推行他的奸计。 |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例如张国焘,则利用许多党员的无知以售其奸。” |
gè sī qí shì各司其事 | 司:主管,经营。各自管好各自的一摊事。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四回:“今日便须派定路数,各司其事。” |
bù zhī qí xiáng不知其详 | 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不知其详。” |
nìng kě xìn qí yǒu,bù kě xìn qí w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 宁:宁愿。宁愿相信它有,不可相信它没有。指做事要有充分的准备。 | 元·无名氏《盆儿鬼》楔子:“那先生都叫他做贾半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孩子去意已决。” |
shén hū qí jì神乎其技 | 形容技艺或手法十分高明。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1回:“他仅着这个法子去拐骗金银,又乐得人人甘心被他拐骗,这才是神乎其技呢!” |
zhī wū qí cí支吾其辞 | 支吾:言辞不清。指言语含糊,搪塞应付,不肯爽快地道出实情。 | 叶圣陶《秋》:“她心里固然不舒服,脸上却不好意思发作,便支吾其辞说忘了。” |
mǎ niú qí fēng马牛其风 | 谓马、牛奔逸。《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颖达疏:“僖四年《左传》云:‘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远去也。”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 | 《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颖达疏:“僖四年《左传》云:‘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远去也。” |
guǐ kàn qí shì鬼瞰其室 | 谓鬼神窥望显达富贵人家,将祸害其满盈之志。 | 《文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李善注引李奇曰:“鬼神害盈而福谦。”刘良注:“是知高明富贵之家,鬼神窥望其室,将害其满盈之志矣。” |
mò míng qí miào莫名其妙 | 莫:没有什么人;名:表达;说出。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 |
duó qí tán jīng夺其谈经 | 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 |
shì dāng qí chōng适当其冲 | 正好对着冲要。 | 郭沫若《北伐途次》:“适当其冲的是叶挺的独立团,混战了两个钟头,算把出城的敌人通统歼灭了。” |
rén jìn qí cái人尽其才 |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尽:全部用出。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 |
wàng qí suǒ yǐ忘其所以 | 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一来看见大郎殷勤,道是敬他人才,安然托大,忘其所以。” |
guò shèn qí cí过甚其词 | 话说得太过分;与实际不相符。 | 茅盾《子夜》:“市面上的消息也许过甚其词。” |
shàng xià qí shǒu上下其手 |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 唐 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微讽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yī fǎn qí dào一反其道 | 一:整个;完全;反:相反;其:他;指对方。完全和他的做法相反。 | |
shén hū qí shén神乎其神 | 神:神秘;乎:语气助词;表示感叹;其:那样。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5回:“向日闻得古人有‘袖占一课’之说,真是神乎其神,我只当是神仙所为,凡人不能会的。” |
wēi hū qí wēi微乎其微 |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微:小。 | 清 杨伦《杜诗镜铨》眉批引蒋弱六云:“写妙技不觉说入自家语,微乎其微。” |
shǎn shuò qí cí闪烁其词 | 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 清·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
zhū dān qí gǔ朱丹其毂 | 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代指车轮。红色车毂。形容古代高官所乘华丽的车。 | 汉·扬雄《解嘲》:“吾闻上世之士,人纲人纪,不生则已,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析人之珪,儋人之爵,怀人之符,分人之禄;纡青拖紫,朱丹其毂。” |
zhèng zhòng qí shì郑重其事 | 对事物的态度认真严肃(郑重:严肃认真)。 | 清 曹雪芹《红楼梦》:“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
nǐ rén bì yǐ qí lún拟人必以其伦 | 拟:比拟;伦:同类。指比拟某人或某事,一定要用同类或同等的人和事物。 | 唐·刘知畿《史通·叙事》:“洎乎中代,其体稍殊,或拟人必以其伦,或述事多比于古。” |
jīn yù qí zhì金玉其质 | 质:本质,品质。指人的品质高洁。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 |
bì qí gōng yú yī yì毕其功于一役 |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
qí lè wú qióng其乐无穷 | 乐;乐趣;穷:尽头。指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 | 宋 邵雍《伊川击壤集 君子饮酒吟》第16卷:“家给人足,时和岁丰;筋骸康健,里闬乐从;君子饮酒,其乐无穷。” |
shé huà wéi lóng,bù biàn qí wén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 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 《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
yǔn zhí qí zhōng允执其中 | 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
jiāng shùn qí měi将顺其美 | 将顺:随势相助。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顺从其美”。 | 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
bì qí ruì qì,jī qí duò guī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 先秦 孙武《孙子 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
zhé rén qí wěi哲人其萎 |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夫子殆将病也。’”后因以“哲人其萎”为贤者病逝之典,亦常用作慰唁之词。 |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
chǐ qí huá gǔn,shì rén běn xiàng褫其华衮,示人本相 | 褫:剥夺;衮:礼服;示:展示。剥开华美的外衣,在人前显示本来面目。比喻揭穿别人的伪装。 | 鲁迅《书信集·至曹聚仁》:“此种物件,都须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乌烟瘴气,莫名其妙。” |
qū jìn qí qiǎo曲尽其巧 | 曲:委婉细致。曲折而委婉地将其中的奥妙之处充分表达出来。 | 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 |
zhèng zhòng qí cí郑重其辞 | 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他才恭肃其貌,郑重其辞说道:‘年兄!你今日束修来见我,其实惭愧。’” |
wǔ shì qí chāng五世其昌 | 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
zhī qí yī wèi zhī qí èr知其一未知其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
gōng qí wú bèi,chū qí bù yì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其:敌方;意:意料。乘敌方没有防备突然攻击,行动出乎对方意外。 | 春秋·齐·孙武《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
shēn lì qí jìng身历其境 | 亲身来到某个地方。 |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而曹公已临其境。” |
rèn qí zì rán任其自然 | 任:听凭;不管。指对人、对事听凭他(它)自由发展;不加约束或引导。 | 宋 周密《齐东野语 小儿疮痘》:“大要在固脏气之外,任其自然耳。” |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jué见怪不怪,其怪自绝 | 怪:奇异的;绝:绝迹,了却。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 谢觉哉《作风漫谈》:“既是毫无根据,那见怪不怪,其怪自绝,又何必大惊小怪呢。” |
zhǐ zhī qí rán,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 |
tài shān bù cí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rèn qí zì liú任其自流 | 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修务训》:“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
zhī jī qí shén知幾其神 | 幾:幾微,细微。指人能够预知事情萌发的细微迹象,就能与神道相合。 | 《周易·系辞下》:“子曰:‘知幾其神乎。’” |
wàng qí xiàng bèi望其项背 | 见“望其肩项”。 | 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
qí dào wáng yáo其道亡繇 | 亦作“其道无由”。找不到门径;无法办到。 | 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 |
xiǎn yǒu qí bǐ鲜有其比 | 鲜:少。很少有能够同它相比的。 | 《宋史·宋偓传》:“偓,庄宗之外孙,汉祖之婿,女即孝章皇后,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
èr sān qí yì二三其意 |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 |
quán qí shǒu lǐng全其首领 | 保住脑袋与性命。 | 汉·杨恽《极孙会宗书》:“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得全其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