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chéng xū kě jīng乘虚可惊 | 乘:趁;虚:空虚;惊:惊吓。趁敌人空虚可以恐吓他。 | 《投笔肤谈·达权》:“乘分可图,乘虚可惊,乘敌可取。” |
yī míng jīng rén一鸣惊人 |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jīng huáng shī cuò惊皇失措 | 同“惊惶失措”。 | |
jīng xīn xuàn mù惊心眩目 | 震动人心,耀人眼目。 | 《隋书·经籍志四》:“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 |
jīng xīn diào dǎn惊心掉胆 | 惊:惊吓;掉:恐惧,战栗。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 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掉胆。” |
xīn jīng dǎn pà心惊胆怕 | 内心惊惧害怕。 | 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三折:“受了他五七日心惊胆怕,不似这两三程行得人力尽身乏。” |
jīng xīn hài shén惊心骇神 | 谓内心感到十分震惊。 |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闻说,惊心骇神,渴仰之情,不离心腑。” |
jīng tiān dì,qì guǐ shén惊天地,泣鬼神 | 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 清 汪琬《烈妇周氏墓表》:“然则匹妇虽微,及其精诚所激,往往动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
jīng huáng wú cuò惊惶无措 |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幺办才好。 | 《北齐书 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
jīng gōng zhī niǎo惊弓之鸟 |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 | 《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
jīng tāo jù làng惊涛巨浪 | 同“惊涛骇浪”。 | 清·李调元《大风渡黄河歌》:“我闻黄河天上来,惊涛巨浪相喧豗。” |
tiān jīng shí pò天惊石破 | 形容巨响或出人意外之事引起的震惊。 | 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jīng xǐ jiāo jí惊喜交集 | 交集:不同感情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又吃惊;又高兴。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此刻忽然的骨肉团圆,惊喜交加。” |
wàng yáng jīng tàn望洋惊叹 | 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 | 清·杭世骏《<李太白全集>序》:“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
xīn jīng dǎn sàng心惊胆丧 | 内心惊惧害怕。 | 明·张四维《双烈记·寇逸》:“忽听喊声来,心惊胆丧,急急奔离天罗地网。” |
jīng shī dòng zhòng惊师动众 | 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只怕燕窝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
jīng xīn hài zhǔ惊心骇瞩 | 谓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 | 《宋书·孔琳之传》:“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或目所不睹,则忽而不戎,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 |
bèi chǒng ruò jīng被宠若惊 |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 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
jīng hún luò pò惊魂落魄 | 同“惊魂丧魄”。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3章:“左昆山久历戎行,也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断不会因吃了一次败仗就惊魂落魄,不敢再战。” |
yuán jīng hè yuàn猿惊鹤怨 | 猿猴惊恐,鹤哀怨。形容凄凉悲哀的气氛。多指因战乱,人死于战场而造成的。亦作“猿悲鹤怨”、“鹤怒猿啼”。 | 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诗:“猿惊鹤怨草三尺,楚尾吴头天一方。” |
jīng jiàn hài wén惊见骇闻 | 见“惊耳骇目”。 | 清·刘大櫆《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龃龉,只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
yī zuò jìn jīng一坐尽惊 | 谓满座皆惊服。 |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
hún jīng dǎn luò魂惊胆落 | 形容惊恐万分。 |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虽是圣人,亦得魂惊胆落。” |
dǎn jīng xīn chàn胆惊心颤 | 惊:惊惧,害怕;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 金·王吉昌《永遇乐》词:“知剑刚锋,百魔剿退,胆惊心颤。” |
jīng huáng shī cuò惊惶失措 |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
ròu tiào xīn jīng肉跳心惊 |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
jiǎo ruò jīng lóng矫若惊龙 | 矫:强劲。强劲得像惊龙一样。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 《晋书 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xuàn mù jīng xīn眩目惊心 | 使人眼花心惊。 | 宋刘氏《重修文宣王庙记》:“增华崇丽,眩止惊心。” |
jīng xián zhī niǎo惊弦之鸟 | 见“惊弓之鸟”。 |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
yǔ bù jīng rén sǐ bù xiū语不惊人死不休 | 语:言语。形容作诗或写文章极力追求寻觅惊人的佳句。 |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xū jīng yī cháng虚惊一场 | 指事后才知道是不必要的惊慌。 | 王朔《痴人》:“我坚信我会被稠密的气流托住,托不住也会在坠落过程中倏地醒来,在床上虚惊一场。” |
jīng yuán tuō tù惊猿脱兔 | 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
hài mù jīng xīn骇目惊心 |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于楼台,骇目惊心,声如万马。” |
jīng è shī sè惊愕失色 |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
píng shēng mò zuò kuī xīn shì,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jīng xīn duó mù惊心夺目 | 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 | 清·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词》:“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 |
shí pò tiān jīng石破天惊 | 山崩石裂;有惊天动地之势。原形容箜篌的乐声忽然高亢;震动了整个天界。现多指突发的大事或文章、议论的惊人。 | 唐 李贺《歌诗集 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jīng shì zhèn sú惊世震俗 | 见“惊世骇俗”。 | 宋·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 |
yǔ bù jīng rén语不惊人 |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zì xiāng jīng rǎo自相惊忧 |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
xīn jīng ròu zhàn心惊肉战 | 见“心惊肉跳”。 |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
jī quǎn wú jīng鸡犬无惊 | 见“鸡犬不惊”。 |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17回:“城中兵不血刃,鸡犬无惊,百姓大悦。” |
bǐ chàng wú jīng匕鬯无惊 | 形容法纪严明,无所惊扰。同“匕鬯不惊”。 | 黄远庸《弹劾案与新内阁》:“吾曹固甚望此震烁中外,匕鬯无惊之新阁出现者也。” |
jīng shén qì guǐ惊神泣鬼 | 形容震动很大,十分感人。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文事》:“惊神泣鬼,皆言词赋之雄豪;遏云绕梁,原是歌耷之嘹亮。” |
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惊惶万状 | 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 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
jí jīng fēng zhuàng zhe màn láng zhōng急惊风撞着慢郎中 | 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医生。比喻缓慢的行动赶不上紧急的需要。 | 《晚清文学丛钞·瞎编奇闻》第五回:“这真是急惊风撞着慢郎中了,我家里死在床上,我如何等得急你呢?” |
jīng huāng shī sè惊慌失色 | 见“惊惶失色”。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
jīng tāo hài làng惊涛骇浪 | 惊:惊异;涛:大波浪;骇:惊吓。令人惊惧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 | 唐 田颖《玉山常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
jīng fēng chě huǒ惊风扯火 | 形容大惊小怪,自相惊扰。 | 沙汀《在祠堂里》:“总是惊风扯火的!请问,搜查也搜查了,他还会把那个抓起来去枪毙么?不会的。” |
dān jīng shòu pà耽惊受怕 | 担受惊吓。 | 元 刘致《端正好 上高监司》:“受官差在旅途,耽惊受怕过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 |
jīng ěr hài mù惊耳骇目 |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
jīng hún duó pò惊魂夺魄 |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 老舍《四世同堂》:“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 |
xīn jīng dǎn zhàn心惊胆战 |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 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
dà jīng shī sè大惊失色 |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
láng gù qiān jīng狼顾麕惊 | 比喻惊恐万状。 | |
shén jīng guǐ pà神惊鬼怕 | 让神仙吃惊,让鬼神害怕。形容人的武艺勇猛过人,也指让人十分惊惧。 | 明·郭勋《英烈传》第21回:“那士信足智多谋,熟于兵法,人号为‘小张飞’,使有一条铁鞭,神惊鬼怕。” |
jīng fēng hài làng惊风骇浪 | 喻使世俗震动、极不寻常。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据地保那张报单,五路通详上去,奉到宪批,批了‘如详办理’四个大字,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办得来云过天空!” |
jīng kǒng shī sè惊恐失色 |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
xīn jīng dǎn liè心惊胆裂 | 同“心惊胆战”。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先锋将魄散魂飞,合后兵心惊胆裂。” |
jīng cái fēng yì惊才风逸 | 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辨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
léi jīng diàn rào雷惊电绕 | 雷鸣电闪。比喻落笔如飞的笔画。 | 宋·何蘧《春渚纪闻·赵德麟跋太白帖》:“虽自九天分派,不与万李同林。步处雷惊电绕,空余翰墨窥寻。” |
yī zuò jìn jīng一座尽惊 | 座:指在座的人。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 |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少君及言与人大夫游猎处,老人为儿时识其家处,一座尽惊。” |
yī jīng fēi xiǎo一惊非小 | 受到的惊恐不小。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6回:“灯笼灭了,包袱也不见了,这一惊非小。” |
jīng xīn dòng pò惊心动魄 |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què fǎn luán jīng鹊反鸾惊 | 同“鹊返鸾回”。 | |
jīng tāo nù làng惊涛怒浪 | 同“惊涛骇浪”。 | 宋·韩拙《论观画别识》:“巅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竑腾沸,喷溅漂流。” |
niǎo jīng yú kuì鸟惊鱼溃 | 溃:溃散。象鸟惊飞,象鱼溃散而逃。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 | 《隋书 杨玄感传论》:“民为凋尽,徭戍无期,率土之心,鸟惊鱼溃。” |
gǔ chàn ròu jīng骨颤肉惊 | 颤:发抖。形容惊恐万状。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回:“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 |
yī zuò jiē jīng一坐皆惊 | 见“一坐尽惊”。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 |
piān ruò jīn hóng翩若惊鸿 | 翩:轻快;轻盈。轻快得像惊飞的鸿雁;形容姿态轻盈。 | 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
dǎn zhàn xīn jīng胆战心惊 |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 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
píng shēng bù zuò kuī xīn shì,yè bàn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鲁迅《天花的蔷薇》:“‘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乙校不自心虚,怎能给恐吓呢?” |
pāi àn jīng qí拍案惊奇 | 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 明末·凌濛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
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dǎ cǎo shé jīng打草蛇惊 | 见“打草惊蛇”。 |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
dǎ cǎo jīng shé打草惊蛇 |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 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
wén chǒng ruò jīng闻宠若惊 | 犹言受宠若惊。 | 南朝·梁·殷芸《小说》第二卷:“恐泊泥以浊白水,飘尘以乱清风,是以承命倾筐,闻宠若惊。” |
yǎn tiào xīn jīng眼跳心惊 | 眼皮跳动,内心惊恐。形容感到不安、害怕。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5卷:“好生奇怪,吓得眼跳心惊,把个舌头伸出,半晌还缩不进去。” |
chǒng rǔ wú jīng宠辱无惊 | 宠:宠爱;辱:羞辱。受宠受辱都不感到惊讶、无动于衷。指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
jīng hún dòng pò惊魂动魄 | 形容十分恐惧。 | 清 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
shī jīng dǎo guài失惊倒怪 | 犹失惊打怪。惊恐;慌张。 | 《天花雨》第十四回:“回家方稀奇事,失惊倒怪落三魂。” |
jīng shì hài sú惊世骇俗 |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 明 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
jīng hún shī pò惊魂失魄 | 同“惊魂丧魄”。 | 《抗日歌谣·歌颂八路军》:“八路,八路……赛如猛虎;敌人一见,惊魂失魄掉屁股。” |
jīng yú hài sú惊愚骇俗 | 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惊。 | 清·李绂《裕州观祷雨》诗:“神或附人称马子,惊愚骇俗走相使。” |
dòng pǔ yú jīng冻浦鱼惊 | 指晋王祥卧冰求鲤事。《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后因以“冻浦鱼惊”为孝亲之典。 | 《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
fēi niǎo jīng shé飞鸟惊蛇 |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 《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
niǎo jīng yú sàn鸟惊鱼散 | 见“鸟散鱼溃”。 | 《旧唐书·契宓何力传》:“贼非有城郭,逐水草以为生,若不袭其不虞,便恐鸟惊鱼散。” |
jīng fēng nù tāo惊风怒涛 | 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 | 清·刘大櫆《谢氏妹六十寿序》:“回思三十年前,惊风怒涛,恍如梦寐。” |
jīng xīn diào dǎn惊心吊胆 |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2回:“我们在这里也是惊心吊胆。” |
chǒng rǔ bù jīng宠辱不惊 | 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 | 《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
jīng huāng shī cuò惊慌失措 |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
jīng xīn dào dǎn惊心悼胆 | 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 清 章炳麟《新方言 释言》上卷:“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悼胆。” |
jīng hóng yàn yǐng惊鸿艳影 | 惊鸿:轻捷飞起的鸿雁。形容女子轻盈艳丽的身影。多就远望而言。 | 清·王韬《鹃红女史》:“遥见楼头有一女子凭栏临波凝睇,素妆淡服,丰神绝世,惊鸿艳影,湖水皆香。” |
bǐ chàng bù jīng匕鬯不惊 | 匕:羹匙;鬯:古时用郁金草酿黑黍而制成的祭祀用的香酒。匕鬯:借指祭祀。原指宗庙祭祀不受惊扰。 | 唐 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出身事主,元良永固于万邦;束发登朝,匕鬯不惊于百里。” |
xīn jīng dǎn shè心惊胆慑 | 慑:恐惧。指人内心惊惧害怕。 | 《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怀中履孝,道广德新,合力义亏,仁者心惊胆慑。” |
niǎo jīng yú hài鸟惊鱼骇 | 像鸟、鱼那种受惊的样子。 | 明·张居正《答蜀中开府谭二华书》:“其民犷悍易动,大抵绥之则靖,扰之则乱,怠则顿网诡衔,急则鸟惊鱼骇。” |
jīng xǐ ruò kuáng惊喜欲狂 | 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壮。 | 宋·洪迈《夷坚志·乙志卷九·胡氏子》:“胡惊喜欲狂,即与偕入室,夜分乃去。” |
diào dǎn jīng xīn吊胆惊心 | 犹言吊胆提心。 | 《说唐》第八回:“众将进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胆惊心。” |
bàn yè qiāo mén xīn bù jīng半夜敲门心不惊 | 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niǎo jīng shǔ cuàn鸟惊鼠窜 | 见“鸟骇鼠窜”。 | 《明史·艾万年传》:“贼衣食易尽,生理一绝,鸟惊鼠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