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chí zhī yǐ héng持之以恒 | 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所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指恒心。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也作“持之以久”。 | 宋 楼钥《攻愧集 雷两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
zòng hè zhī yú纵壑之鱼 | 纵:任意地。壑:深沟。自由地在大壑间游泳的鱼。比喻自得其乐。 |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千载一会,论说无疑,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 |
gāo shān yǎng zhī高山仰之 |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 《管子 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极也。”《鬼谷子 符言》:“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
sāng jiān zhī yǒng桑间之咏 | 指描写男女情爱的诗歌。 | 明·杨循吉《蓬轩吴记》上卷:“其集多桑间之咏,不足传也。” |
ruò shuǐ zhī gé弱水之隔 | 比喻相隔极远,到达不了。 |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地理类》:“远不能到,云如有弱水之隔。” |
luó zhī yī mù罗之一目 | 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 | 《淮南子 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
yǐ yì wéi zhī以意为之 | 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
xīn xiàng wǎng zhī心向往之 | 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向往:想望;之:古汉语代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
tiān zhī ruò mín天之僇民 | 见“天之戮民”。 | 鲁迅《野草·淡淡的血痕中》:“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找的渺茫的悲苦……各各自称为‘天之僇民。’” |
jīng gōng zhī niǎo惊弓之鸟 |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 | 《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
bù bài zhī dì不败之地 | 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的境地。 | 先秦 孙武《孙子 形篇》:“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 |
yī rì zhī yǎ一日之雅 | 雅:交往。指短暂的交往。指交情不深。 | 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永斗筲之才,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 |
wò tà zhī páng,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 自己的床铺边,怎幺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许别人侵占。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养痈致患\',猝然一发,势若燎原矣。” |
ài mó zhī zhù爱莫之助 | 虽然同情,却限于条件无从帮助。 | 宋 陈亮《喻夏卿墓志铭》:“晚虽家事不如初,而亲戚故旧之急难,族人子弟之美事,爱莫之助,每致其惓惓之意,而人人常信之。” |
zhòng yáng zhī zhǎng众阳之长 | 太阳的别称。 | 东汉·班固《汉书·李寻传》:“夫日者众阳之长,辉光所烛,万里同晷。” |
shǒu qiū zhī qíng首丘之情 |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shí zhī wú wèi,qì zhī bù gān食之无味,弃之不甘 | 味:滋味。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 |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这一种杂志,大约小峰是食之无味,弃之不甘也。” |
shì dú zhī ài舐犊之爱 | 舐:舔。犊:小牛。母牛舔小牛表现对它爱护。比喻对子女的疼爱。亦作“舐犊之念”、“舐犊之私”、“舐犊情深”。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
hé liáng zhī yì河梁之谊 | 河梁:桥,指送别之地。指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 | 汉·李陵《与苏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
xīn fù zhī yán心腹之言 | 藏在心里轻易不说的真心话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玄德看了,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 |
bù huò zhī nián不惑之年 | 惑:迷惑;年:年龄。不迷惑的年龄;人到四十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 |
pìn jī sī chén,wéi jiā zhī suǒ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 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妇言是用,此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
dàn rán chǔ zhī淡然处之 | 淡然:不经心;不在意;处:处理;对待。用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事物。 | 刘心武《钟鼓楼》第五章:“嵇志满对詹丽颖的出现淡然处之。” |
wén wǔ zhī dào,yī zhāng yī ch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 《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
jīn wū zhī xuǎn金屋之选 | 谓被贵人选为妻室。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1卷:“只是小女貌丑,恐不足岂金屋之选,相烦好言达上。” |
nán jiě zhī mí难解之谜 | 难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难以理解或不易觉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 |
fá xìng zhī fǔ伐性之斧 | 伐:砍伐;性:性命,生机。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孟春》:“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
yī kǒng zhī jiàn一孔之见 | 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 汉 桓宽《盐铁论 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
mí mí zhī shēng靡靡之声 | 同“靡靡之音”。 | 《南史·宋纪中·前废帝》:“事毕,将奏靡靡之声。” |
fěi shí zhī xīn匪石之心 | 比喻坚贞不渝 | 《诗经 邶风 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
jīng niǎn zhī xià京辇之下 | 比喻帝王管辖下的京城。 | 宋·苏舜钦《与欧阳公书》:“辇毂之下尚尔,远民冤滥,孰肯更为辨之!” |
wú fú zhī sàng无服之丧 | 谓有悲恻之心而无服丧之举。 | 西汉·戴圣《礼记·孔子闲居》:“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
lián chéng zhī zhēn连城之珍 | 珍:珍贵的东西。价值很高的珍品 | 唐·王绩《与陈叔达重借隋纪书》:“岂连城之珍俟楚文而乃进?” |
zài shí zhī gēn bì shāng再实之根必伤 | 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 | 《淮南子 人间训》:“再实之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 |
dǒu shāo zhī qì斗筲之器 |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比喻气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 | 宋 曾慥《类说》引《使辽录 南朝峭汉》:“弼曰:‘臣斗筲之器,不足道;本朝人材胜如臣者,车载斗量,安可数计!” |
zhāo zhāo zhī míng昭昭之明 | 昭昭:光明,明亮。形容人的明察或明见 |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
qǐ zǐ zhī lín杞梓之林 | 比喻众多的人材。 | 唐·李庾《西都赋》:“殷庙羞瑚琏之器,楚材惭杞梓之林。” |
chǔ yuè zhī jí楚越之急 | 春秋时楚越两国先后遭吴入侵,后因以“楚越之急”泛指面临外敌入侵,国事危急。 | 春秋时楚越两国先后遭吴入侵。 |
shǒu zú zhī qíng手足之情 |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间血肉关系的感情。 | 宋 苏辙《为兄苏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
zhuǎn shùn zhī jiān转瞬之间 | 非常短暂的一瞬间。转瞬:转眼;一眨眼。 | 清 黄宗羲《董在中墓志铭》:“若余于董氏,则有师友偲偲之力,而零落于转瞬之间,更可伤也。” |
qiān yì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bái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 | 镒:古代重量单位,1镒=20两;裘:皮衣。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腋下白毛制成。比喻治理国家需要众多贤才的力量。 | 战国·宋·墨翟《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
wèng zhōng zhī biē瓮中之鳖 | 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东西。瓮:大坛子;鳖:甲鱼。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富视十娘已为瓮中之鳖,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在船头之上。” |
qì zhī bì xǐ弃之敝屣 | 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不可惜。 | 明 赵弼《三贤传》:“子食汉禄三世,而一旦弃之敝屣。” |
zhēn jiè zhī hé针芥之合 | 同“针芥相投”。 | 清·方文《赠孟六玕明序》诗:“近前一语忽大笑,针芥之合良非轻。” |
jiāng yù duó zhī,bì gù yǔ zhī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 欲:打算;固:通“姑”,姑且;与:给予。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36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
wú wàng zhī zāi无妄之灾 | 无妄:意想不到的。意外的灾祸或平白无故受到的损害、牵连。 | 《周易 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
gāo huǒ zhī fèi膏火之费 | 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 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欲登第须理旧业读书,欲读书须膏火之费,吾视君皆未易办也。” |
jiāng yù qǔ zhī,bì gū yǔ zhī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 姑:暂且。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
bài jūn zhī jiàng败军之将 |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
zhōng shēn zhī yōu终身之忧 | 指一生的忧虑。 |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
quǎn mǎ zhī xīn犬马之心 | 像犬马一样对主人忠心。 | 西汉·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 |
xiōng zhōng zhī yǐng胸中之颖 | 颖:聪明。心中的聪明才智。 | 汉·王充《论衡·程材》:“博学览古今,计胸中之颖,出谥十万。” |
pān yáng zhī mù潘杨之睦 | 潘:晋代文学家潘岳;杨:潘岳的妻子杨氏。潘杨两家世亲联姻。 | 晋·潘岳《杨仲武诔》:“潘杨之穆,有自来矣。” |
yán zhī chéng lǐ言之成理 | 之:代词;指所说的事。讲话讲得合乎道理。也作“言之有理”。 | 先秦 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
qiān lǐ zhī zhì千里之志 | 远大的志向。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长利》:“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 |
wáng guó zhī shēng亡国之声 | 指淫靡的音乐。 | 《韩非子·十过》:“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 |
shǔ què zhī yá鼠雀之牙 | 指争讼之事。 | 元·柯丹邱《荆钗记·奸诘》:“学生失于龙蛇之辨,改有鼠雀之牙,抚已多惭,见公甚愧。” |
méi jié zhī lì眉睫之利 | 眉睫:眉毛和睫毛。眼前微小的利益。 | 清·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图眉睫之利,不顾充要。” |
wàn fū zhī yǒng万夫之勇 | 万人不能抵御的勇气。形容极其勇健。 |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想关云长但上阵处,凭着他坐下马、手中刀、鞍上将,有万夫不当之勇。” |
bù xiáng zhī zhào不祥之兆 | 祥:吉利;兆:预兆;苗头。不吉利的预兆。古代人迷信;烧龟甲根据其裂痕的形状和数量占卜吉凶。也作“不祥之征”。 | 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风流阵》:“时议以为不祥之兆,后果有禄山兵乱。” |
mí mí zhī yīn靡靡之音 | 靡靡:颓废萎靡。使人萎靡、颓唐的声音。形容颓废、萎靡或淫荡的音乐。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十过》:“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
cān shāng zhī yú参商之虞 | 参、商:星宿名。参在西、商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虞:忧虑。比喻人分离不得见面的忧虑。也比喻有不和睦的可能。 | |
yī dé zhī jiàn一得之见 | 一点点肤浅的见解。表示谦虚。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jiǔ wǔ zhī wèi九五之位 | 九五:指帝位。指帝王的尊位。 | 《宋书·武帝纪》:“夫或跃在渊者,终飨九五之位。” |
qiān yáng zhī pí,bù rú yī hú zhī yè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 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是以忧也。” |
shī bài shì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败是成功之母 | 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
yún ní zhī chà云泥之差 | 见“云泥之别”。 |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古拓二种之比较》:“举与民国八年上海艺苑真赏社所印行安氏别本相比较,固大有云泥之差,而视‘天一阁本’亦远有上下床之别。” |
qiè fū zhī tòng切肤之痛 | 切肤:切身。指与自身关系密切。比喻亲自感觉的痛苦。 |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
zhōng dǐng zhī jiā钟鼎之家 | 富贵宦达之家。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
shuāng lù zhī bēi霜露之悲 | 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 |
shèng fù bīng jiā zhī cháng胜负兵家之常 | 兵家:军事家。胜利或失败是军事家常遇到的事情。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1回:“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
yǔ lù zhī ēn雨露之恩 | 滋生万物的雨露的恩情。比喻恩泽、恩情。 | 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天文》:“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思深者,如雨露之恩。” |
dǒu shāo zhī cái斗筲之材 | 斗:容器,1斗=10升;筲:竹器,1筲=12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永斗筲之材,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 |
wú fú zhī shāng无服之殇 | 古指未满八岁而夭折。因未成年,无丧服之礼,故称。 |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 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
chuǎn xī zhī jiān喘息之间 | 喘一口气的功夫。比喻时间短。 | 《后汉书·张纲传》:“若鱼遊釜中,喘息须臾之间耳!” |
sī zhú zhī yīn丝竹之音 | 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指音乐的声音。 | 春秋·齐·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
miǎn huái zhī suì免怀之岁 | 谓三岁。《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后因称三岁为“免怀之岁”。 | 《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
bù shí zhī xū不时之需 | 不时:不定什么时候。随时的需要;也作“不时之须”。 | 宋 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
tú lóng zhī jì屠龙之伎 | 比喻虽有很高造诣却不切实用的技能。 | 唐·刘禹锡《何十赋》:“屠龙之伎,非曰不伟。时无所用,莫若履豨。” |
sōng bǎi zhī zhì松柏之志 | 谓坚贞不移的志节。 |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后操作司空,总朝政,问宗曰:‘可以交禾?’答曰:‘松柏之志犹存。’” |
yī jǔ shǒu zhī láo一举手之劳 | 比喻不费力,只是一抬手那样。 |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yī miàn zhī yǎ一面之雅 | 见“一面之交”。 | 田汉《关汉卿》第七场:“女的我不认识,跟这关汉卿倒有一面之雅。” |
mò ér shí zhī默而识之 |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 |
tóu zhù zhī yí投杼之疑 | 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疑:疑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
dōng guān zhī yāng东观之殃 | 孔子任鲁司寇时,杀少正卯于东观之下。后用以指杀身之祸。 |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未睹功业所至,而见东观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寿终。” |
lüè rén zhī měi掠人之美 | 掠:夺取;美:美名。夺取别人的成绩、荣誉归己所有。 | 宋 王楙《野客丛书 龚张对上无隐》:“异时,汤见上,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以宽对,不掠人之美以自耀。” |
miè mén zhī huò灭门之祸 | 灭:消灭;门:家,家族。满门老少皆被诛灭的灾祸。 | 《周书·王轨传》:“皇太子,国之储副,事有蹉跌,便至灭门之祸。” |
dà yǎn zhī shǔ大衍之数 | 大:大数;衍:演;大衍:指运用大数来演卦。指五十 | 《周易·系辞》:“大衍之数五十。” |
yī jiàn zhī dì一箭之地 | 一箭的射程。比喻不很远的距离。 | 元 无名氏《博望烧屯》:“放我一箭之地,埋锅造饭去。” |
zhī lán zhī shì芝兰之室 | 比喻良好的环境。 | 汉·戴德《大戴礼》:“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
jiāng guì zhī xìng,dào lǎo yù là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 姜:生姜;桂:肉桂;性:性质。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纪越大性格越刚强。 | 《宋史·晏敦复传》:“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勿言。” |
jīn lán zhī qì金兰之契 | 金:黄金。兰:香草。契:投合。指情投意合的朋友。也指结拜弟兄。 | 《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lóng zhōng zhī niǎo笼中之鸟 | 被关在笼中的鸟。比喻失去自由的人。 | 《鹖冠子 世兵》:“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雀;笼中之鸟空窥不出。” |
xióng hǔ zhī jiàng熊虎之将 | 熊虎:猛兽。比喻勇猛善战的将领。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
yún ní zhī bié云泥之别 |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矫慎》:“仲彦足下,勤处隐约,虽乘云行泥,栖宿不同。” |
zhǎo yá zhī jiàng爪牙之将 | 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 清·魏源《圣武记》第11卷:“爪牙之将,用不拘资。” |
shī bài zhě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败者成功之母 | 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 | 毛泽东《实践论》:“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
yī jiàn zhī rèn一剑之任 | ①谓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②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 《尉缭子·武议》:“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战国策·齐策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 | 卓:直立。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云居膺禅师法嗣》:“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师曰:‘莫飘露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