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目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chēng mù jié shé瞠目结舌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zhòng mù gòng shì众目共视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宋 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言一出则万口争传,众目共视,虽欲为私,其势不可。”
běn lái miàn mù本来面目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mù xià shí xíng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guāng cǎi shè mù光彩射目光彩:光泽和颜色;射:照射。形容光泽色彩鲜艳耀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一卷:“几、榻、裙、衣,不知何名,光彩射目。”
wǎn rán zài mù宛然在目宛然:仿佛。如同清楚地呈现于视野中。明·袁宏道《公安二圣夺重修天王殿疏》:“使来者一人斯堂,而文献宛然在目。”
nù mù ér shì怒目而视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mù bié huì fēn目别汇分指分门别类。明 宋濂《丽水黄府君墓铭》:“习五经约知其说,尤深于《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mù duàn fēi hóng目断飞鸿断:断绝;鸿:鸿雁。目送大雁飞去,直到看不见。形容离别的悲凄之情。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此情未语泪先溶,自今别去,目断飞鸿。”
mù tù gù quǎn目兔顾犬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luó zhī yī mù罗之一目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淮南子 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chēn mù qiè chǐ瞋目切齿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史记·张仪列传》:“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míng mù zhāng dǎn明目张胆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yī mù liǎo rán一目了然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guāng cǎi yào mù光彩耀目光采鲜明,视之耀眼。晋·葛洪《神仙记·王远》:“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阿稚》:“待女六七人扶阿稚,红巾覆面,锦衣绣裳,一涌而入。妆奁随之以进,光彩耀目,填塞草堂。”
yǒu mù gòng dǔ有目共睹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 上卷 与王贻上之一》:“惟有日、贝叶,清闲送老。世间文字茫茫如前尘积却,门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sǐ bù míng mù死不瞑目死了也不闭眼。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死不甘心。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shì mù ér guān拭目而观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宋·杨万里《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天下方拭目而观,非观朝廷也,观栻也。”
mù dìng kǒu dāi目定口呆同“目瞪口呆”。《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guāng cǎi duó mù光采夺目形容鲜艳耀眼。同“光彩夺目”。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玉台翠树,光采夺目。”
lóng méi fèng mù龙眉凤目形容贵人相貌不同寻常。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
mù xiù méi qīng目秀眉清目:眼睛;秀:秀丽;眉:眉毛;清:清新。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
ěr mù gǔ gōng耳目股肱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mù dèng kǒu dāi目瞪口呆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guì ěr jiàn mù贵耳贱目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mí rén yǎn mù迷人眼目迷惑他人视线,使人分辨不清。指耍花招欺骗人。毛泽东《质问国民党》:“这些人也是敌人的第五纵队,不过比前一种稍具形式上的区别,借以伪装自己,迷人眼目而已。”
chù mù jiē shì触目皆是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lín láng chù mù琳琅触目见“琳琅触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mù tiǎo xīn zhāo目挑心招挑:挑逗;招:指勾引。眉目传情,心神招引。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揄长袂,蹑利屐,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shǎng xīn yuè mù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宋史 范镇传》:“凡可以荡心悦目,不宜有加于旧。”
méi mù rú huà眉目如画形容容貌端正秀丽。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mù wú zǔ zhī目无组织不顾组织纪律的规定。李晓明《平原枪声》:“这句话把大家可惹翻了,一齐向王二虎开了炮,有的说他‘目无组织’。”
jīn bì guā mù金篦刮目比喻翻然醒悟。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然今及铁舰之未来功也,吾速以金篦刮目,槐柳取火,尤不容缓也。”
chù mù hài xīn触目骇心触目:眼睛看到;骇:震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清·黄宗羲《陈葵献偶刻诗文序》:“触目骇心,动成篇什,素所蓄积,于此焉发之。”
gāng jǔ mù zhāng纲举目张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chēn mù qiē chǐ嗔目切齿嗔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段祺瑞马厂誓师》:“复辟之贻害清室也如彼,不利于国家也如此。内之不特非清室自动,而孀妃耆博,且不胜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群公劝进,而比户编氓,各不相谋,而嗔目切齿。”
mù bù rěn dǔ目不忍睹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luàn rén ěr mù乱人耳目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
kǒu dāi mù dùn口呆目钝见“口呆目瞪”。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qiǎo lì míng mù巧立名目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mù bù wàng shì目不妄视妄:胡乱。不随便乱看。形容遵守礼制。《仙传拾遗·杨通幽》:“护气希言,目不妄视,绝声利,远嚣尘,则可以凌三届,登太清矣。”
mù guāng jiǒng jiǒng目光炯炯炯炯:明亮的样子。眼睛明亮有神。晋 潘岳《寡妇赋》:“目炯炯而不寝。”
fǎn mù chéng chóu反目成仇反目:翻转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为仇人;指夫妻不和闹得很僵;以致互相成为仇人。也指其他原来关系非常亲密;相处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对立。清 曹雪芹《红楼梦》:“甚致怜新弃旧,反目成仇,多着呢?”
yú mù hùn zhū鱼目混珠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汉 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mù tiǎo xīn yǔ目窕心与眉目传情,内心相许。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xiān yàn duó mù鲜艳夺目色彩鲜美艳丽,十分引人注目。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
jīn gāng nù mù金刚怒目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mù dà bù dǔ目大不睹睹:看。眼睛很大却看不见东西。形容徒具形式。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miàn mù kě zēng面目可憎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zhāng tóu shǔ mù獐头鼠目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则像老鼠一样。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神情狡诈。《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sǐ bù bì mù死不闭目死了也不闭眼。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旧唐书·韩愈传》:“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mù zhēng kǒu dāi目睁口呆亦作“目瞪口呆”。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jǔ mù wú qīn举目无亲举目:抬头看。抬头张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独无依。唐 薛调《刘无双传》:“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戚,未知托身之所。”
ěr wén mù rǎn耳闻目染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mù mí wǔ sè目迷五色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shǔ mù cùn guāng鼠目寸光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远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mù guāng duǎn qiǎn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nù méi zhēng mù怒眉睁目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茅盾《大泽乡》:“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hé mù hǎi kǒu河目海口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颖达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龙颜之类。”
lín láng mǎn mù琳琅满目琳琅:美玉。满眼都是美好而珍贵的东西。比喻精美、珍贵的物品很多。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àn jiàn chēn mù案剑瞋目案:同“按”,握住;瞋目:瞪眼。手握宝剑,怒目而视。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案剑瞋目,声如乳虎。”
kǒu dāi mù dèng口呆目瞪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mù wú zūn zhǎng目无尊长不把尊长放在眼里。形容狂妄无礼巴金《家》:“她不满意觉慧的目无尊长的态度,更不满意觉民的反抗家长、实行逃婚的手段。”
ěr shì mù tīng耳视目听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mù zhōng wú rén目中无人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说唐》第七回:“你看他目中无人,待我去打这狗头下来。”
cháo yě cè mù朝野侧目朝野:朝廷与民间;侧目:不敢正视。官吏和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权势大令人生畏。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权尊势忠,朝野侧目。”
bù kān rù mù不堪入目堪:忍受。形象或文字十分粗俗;使人看不下去。清 李汝珍《镜花缘》:“酒保陪笑道:‘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yú xīn yuè mù娱心悦目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mǎn mù xiāo rán满目萧然萧然:冷落的样子。满目是凄凉的景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níng rán zhāng mù狞髯张目犹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清·王韬《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曾贼知军门自至,突出欲擒之,狞髯张目,勇气百倍,直呼军门名。”
shì mù yǐ guān拭目以观拭目:擦眼睛。擦亮眼睛看。指仔细观看。宋·邵博《闻见后录》第15卷:“公既在位,中外咸喜,信在言前,拭目以观。”
zhòng mù gòng dǔ众目共睹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亦作“众目共视”、“众目具瞻”。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且观世大士所降近验,并即表身世,众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继。”
mù tiāo xīn yuè目挑心悦眉眼传情,两心相悦。明·汪道昆《高唐梦》:“说甚么目挑心悦;便教他毛嫱、西子,总非同列。”
guì mù chù xīn刿目怵心刿:刺伤;怵:惊动。指触目惊心。清 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至于秦汉之文,莫不洞达駘宕,刿目怵心。”
yàn lì duó mù艳丽夺目夺目:耀眼。形容花朵或女子姿色鲜艳美丽耀眼巴金《春》:“红白色的花朵掩映在一簇簇的绿叶丛中,愈显得艳丽夺目。”
mǎn mù jīng zhēn满目荆榛荆:荆条,灌木。榛:树丛。满眼看见的都是荆条和树丛。形容十分荒凉萧条的环境。《旧五代史·唐书·张全义传》:“蔡贼、孙儒、诸葛爽争据洛阳,迭相攻伐,七八年间,都城灰烬,满目荆榛。”
jué mù wú mén抉目吴门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dào lù yǐ mù道路以目人们在路上相遇;只是相互看看;心里有怒怨;可什么话也不敢说。形容反动统治暴虐;社会上没有言论自由。《国语 周语上》:“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chù mù tòng xīn触目恸心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南朝·梁武帝《追赠张弘籍诏》:“朕少离苦辛,情地弥切,虽宅相克成,辂车靡赠,兴言永往,触目恸心。”
miàn mù yī xīn面目一新一下子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mù bù jiāo jié目不交睫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汉 荀悦《汉纪 文帝纪上》:“陛下在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目不交睫,睡不解衣冠。”
qī rén yǎn mù欺人眼目用欺骗的手段骗取别人的信任。
mù bù zhuǎn shì目不转视眼珠一转不转。形容注意力集中,看得出神。清·黄宗羲《张南垣传》:“某树下某石可置某所,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
lú shān miàn mù庐山面目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清 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chuāng yí mǎn mù疮痍满目疮痍:创伤;比喻战争或自然灾害之后的景象。多用于比喻因战争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眼睛所看见的都是残破凄凉的景象。比喻遭破坏的程度极为严重。也作“满目疮痍”。清 李渔《风筝误 和鹞》:“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
xīn cún mù tì心存目替存:想念;替:废弃。心里虽然想念,但已废弃看望的行动。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历试无效,且有家艰,心存目替,赋诗申怀。”
yǒu mù gòng shǎng有目共赏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清 陈裴之《湘烟小录 瑞兰雪涕拜题》:“云公子人品学问,有目共赏。”
yǐ ěr dài mù以耳代目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耳闻不如目见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shì mù ér dài拭目而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shén mù rú diàn神目如电神的眼睛相闪电一样明亮。指天理昭彰,报应不爽。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小人没处申诉,天理昭彰,神目如电。”
yǐ ěr wéi mù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lìng rén zhù mù令人注目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指引起别人的重视。巴金《家》:“不过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枝子弯曲而有力,令人注目。”
shén yáo mù xuàn神摇目眩摇:摆动;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清·陆次云《费宫人传》:“每升御坐,辄神摇目眩,见白衣人长数丈者在前立。”
mù pàn xīn sī目盼心思盼:看。眼睛顾盼,心中思念。形容十分思念。明·胡文焕《群音类选·余庆记·深闺幽思》:“你那里好风光,目盼心思,时刻何曾放。”
shǔ mù yuǎn tóu鼠目麞头见“鼠目麞头”。
wàn mù kuí kuí万目睽睽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