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jǔ shǒu kě cǎi举手可采 | 举:抬起;采:摘,拿。一抬手就可以拿到。比喻极容易取得。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许慈传》:“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 |
fā fán jǔ lì发凡举例 | 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举:提出。指举例以阐明要点。说明全书通例。 | 明·焦竑《玉堂丛语·纂修》:“时编摩之士,皆山林布衣,发凡举例,一仰于濂。” |
jǔ dǐng bá shān举鼎拔山 |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 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
bǎi fèi jù jǔ百废俱举 | 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 | 《续资治通鉴 宋理宗绍定五年》:“了翁(魏了翁)乃葺其城楼橹雉堞,增置器械,教习牌手,申严军律……居数月,百废俱举。” |
jǔ xián rèn néng举贤任能 | 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 《礼记 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
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
zhōng jiāng jǔ fān中江举帆 | 中:到中心;举:升起,扬起。到江中心升起船帆。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
huà méi jǔ àn画眉举案 | 画眉:指汉张敞为妻画眉毛的故事;举案:指汉朝孟光为夫送饭的故事。比喻夫妻互敬互爱。 | 《汉书·张敞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
yī jǔ shǒu zhī láo一举手之劳 | 比喻不费力,只是一抬手那样。 |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gāo fēi yuǎn jǔ高飞远举 | 举:飞、去。飞得又高又远。比喻前程广大。 | 汉·刘向《说苑·八·尊贤·十三节》:“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者六翮也。” |
máo jǔ xì shì毛举细事 | 毛举:列举琐碎的事情。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 | 宋·陈亮《论励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举细事,以乱大谋。” |
shí qū jǔ yíng时诎举赢 | 见“时绌举赢”。 | |
yī jǔ liǎng quán一举两全 | 谓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 | 《三国志·魏志·郭淮传》:“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两全之策也。” |
zhī qíng bù jǔ知情不举 | 举:检举。了解情况而不揭发。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我为巡城之职,理宜奏闻;若为朋友之情,匿而不奏,这知情不举的罪名,亦所不免。” |
tuī xián jǔ shàn推贤举善 | 推:举荐。举荐贤士,引进好人。 | 元·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喜孜孜推贤举善,永绵绵龙虎风云。” |
jǔ shì wú dí举世无敌 | 全世界没有能胜过的。 |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他们认为是‘异常强大’的,‘举世无敌’的。” |
yī jǔ sān fǎn一举三反 |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yī jǔ liǎng shī一举两失 | 举:举动。指一件事带来两方面的损失。形容十分错误的举动。 | 《纲鉴抄略》:“朝廷一举而两失。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道辅。” |
jǔ shàn jiàn xián举善荐贤 | 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
jǔ mù wú qīn举目无亲 | 举目:抬头看。抬头张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独无依。 | 唐 薛调《刘无双传》:“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戚,未知托身之所。” |
qīng ér yì jǔ轻而易举 | 轻:轻松;举:向上托。很轻松很容易地举起来。形容做事情毫不费力。 | 《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
yī jǔ yī dòng一举一动 |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所有的行动。 | 宋 朱熹《朱子语类》:“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著力。” |
gǔ yán wàng jǔ瞽言妄举 | 随便乱说,轻率行动。《晋书·挚虞传》:“臣生长筚门,不逮异物,虽有贤才,所未接识,不敢瞽言妄举,无以畴答圣问。” | 《晋书·挚虞传》:“臣生长筚门,不逮异物,虽有贤才,所未接识,不敢瞽言妄举,无以畴答圣问。” |
jǔ zhǐ zì ruò举止自若 | 自若:象原来的样子。举动不失常态。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 | 《资治通鉴 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 |
bǎi duān dài jǔ百端待举 | 端:头;头绪;待:等待;举:举办;做。很多事情要兴办。 | 周恩来《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要点》:“经济建设是百端待举,但须有缓急轻重之分。” |
jīng rén zhī jǔ惊人之举 | 值得赞叹的、令人惊奇的、好像超出人的能力或努力所达到的事情。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5章:“他过去在学校里的一些小小的‘惊人之举’,完全出于性格本身所致。” |
jǔ zhǒng sī wàng举踵思望 | 举:抬起;踵:脚后跟;举踵:踮起脚跟。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脚后跟张望。 |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盖闻中国至仁,德洋恩普……举踵思望,如怙旱之望雨。” |
jǔ zú qīng zhòng举足轻重 | 一挪动脚;就会影响两边的分量。原指一个实力强的人处于两方之间;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会打破均势。比喻地位极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
jǔ shì wú lún举世无伦 | 举:全,皆;举世:全世界;伦:类,同类。整个人世间没有比类的。形容稀有少见或无与伦比。 | 唐·白居易《画竹歌序》:“协律郎萧悦善画竹,举世无伦,萧亦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 |
dài jī zài jǔ待机再举 | 举:行动。等待时机然后再行动。 | 穆欣《南线巡回·粤桂大围歼战》:“他曾妄想……保住残部待机再举。” |
bǎi fèi xián jǔ百废咸举 | 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 | 明 刘基《杭州路重修府治记》:“公受命来杭未及期月,威惠大行,百废咸举。吏民顺令,如臂使指。” |
chéng bài zài cǐ yī jǔ成败在此一举 | 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 《晋书 苻坚载记上》:“成败之机,在斯一举。 |
jǔ yào shān wú举要删芜 | 要:主要部分。芜:杂乱。选取重要的,删除杂乱的、没有条理的。多指写文章时应抓住重点。 | 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岑文本谓人曰:‘吾见周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也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忘倦。” |
máo jǔ xì gù毛举细故 | 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 | 《明史 叶向高传》:“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 |
jǔ yào zhì fán举要治繁 | 举:提出;治:治理;繁:芜杂。指写文章时突出主要的,把芜杂的地方加以删除。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 |
jǔ qí ruò dìng举棋若定 | 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 | 朱德《十月战景》诗:“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 |
jǔ zhǐ xián yǎ举止娴雅 | 娴: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举止娴雅,浅笑微颦,丰华入目;承颜顺意,婉娈快心。” |
dǔ jìn jǔ juǎn笃近举远 | 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 | 唐·韩愈《原人》:“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bǎi jǔ bǎi quán百举百全 | 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应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郭嘉传》:“夫智者审于量主,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
jǔ zhǐ yán tán举止言谈 | 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指人的外在风度。 | 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 |
yī jǔ chéng míng一举成名 | 原指一旦科举及举;就会名闻天下。现在指因某一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 | 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
gāo dǎo yuǎn jǔ高蹈远举 | 意为隐居避世。 | 宋·王琳《野客丛书·穆生邹阳》:“穆生高蹈远举,意盖有在,逆知异日必不能免,非知几畴克尔哉。” |
yī jǔ wàn lǐ一举万里 | 见“一举千里”。 | 《晋书·慕容盛载记》:“当如鸿鹄高飞,一举万里,不可坐待罟网。” |
jǔ lì fā fán举例发凡 | 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 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
jǔ zhǐ dà fāng举止大方 | 举动不俗气,不做作。形容人行为动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经的女子,见了人一样,不见人也是一样,举止大方,不轻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碍甚幺呢?” |
gāng jǔ mù zhāng纲举目张 | 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
yī jǔ liǎng dé一举两得 | 举:做事。做一件事同时得到两种好处。 | 《晋书 束皙传》:“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
jǔ dòng jīng jí举动荆棘 | 一举一动,就象在刺树林里一样,比喻不能随意,事事都遭威胁。 | |
bù kě méi jǔ不可枚举 | 枚举:一一列举。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多。 | 元 王恽《秋涧全集 紫山先生易直解序》:“其至公正之大论,卓异特达之举,固不可枚举。” |
jǔ zhí cuò wǎng举直错枉 | 举:选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 《隶释·汉巴郡太守樊敏碑》:“举直错枉,谭思旧制。” |
yī jǔ qiān lǐ一举千里 | 一飞就是一千里。比喻前程远大。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
jǔ shì wén míng举世闻名 | 举:全。全世界都听到名声。形容知名度很高。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卷七 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
jǔ cuò bù dàng举措不当 | 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 | 《管子 禁藏》:“举措不当,众民不能成。” |
lóng xīng fèng jǔ龙兴凤举 | 喻王者兴起。 | 《东观汉记·冯衍传》:“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率宛叶之众,将散乱之兵,歃血昆阳,长驱武关,破百万之阵,摧九虎之军。” |
bù kě shèng jǔ不可胜举 | 无法一一列举。形容数量、种类很多。 | 明 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传世者虽不可胜举。” |
yī jǔ liǎng biàn一举两便 | 举:做事。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5卷:“落得永远快活,且又不担干系,岂非一举两便!” |
zài cǐ yī jǔ在此一举 | 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 | 《史记·项羽本纪》:“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
bǎi fán dài jǔ百凡待举 | 无数事情都等待兴办。 | 平佚《临时政府成立记》:“而沪军陈都督,复以民军倡义伊始,百凡待举,无总机关以代表全国,外人疑虑,交涉为难。” |
qí méi jǔ àn齐眉举案 | 同“举案齐眉”。 | 元·于伯渊《点绛唇》套曲:“言行功容,四德三从,孟光合配梁鸿。怎教他齐眉举案劳尊重,俏书生别有家风。” |
xuǎn xián jǔ néng选贤举能 | 选举贤人;荐举能人。 | 《旧唐书 食货志上》:“设官分职,选贤任能,得其人则有益于国家,非其才则遗患于黎庶。此义不可不知也。” |
yǐ dǎng jǔ guān以党举官 | 按照朋党关系来选拔官吏。 | 《韩非子·有度》:“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 |
guǎn kuī kuāng jǔ管窥筐举 | 比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郤正传》:“夫人心不同,实若其面,子虽光丽,既美且艳,管窥筐举,守厥所见。” |
jǔ shāng chēng qìng举觞称庆 | 举:抬起;觞:古代酒器;庆:祝贺。举杯庆贺。 | 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三折:“我所生五子,皆有国器,并膺宠爵,每语夫人崔氏,言及于此,未尝不举觞称庆。” |
shè zhāng jǔ cuò设张举措 | 设:设置;举措:措施。指所采取的主张和措施。 | 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因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既谢辞不许,其所设张举措,必本于宽人。” |
qīng jǔ yuǎn yóu轻举远游 | 指避世隐居。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
fēng jǔ yún fēi风举云飞 | 凭借风云飞腾而上。同“风举云摇”。 | 《宋史 乐志七 》:“神驾来思,风举云飞。” |
jǔ shǒu zhī láo举手之劳 | 举:抬起。一动手就能办到的一点劳动。比喻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 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fēng jǔ yún yáo风举云摇 | 凭借风云飞腾而上。亦比喻飞黄腾达。 | 汉 班固《西都赋》:“遂乃风举云摇,浮游溥览。”唐 王勃《九成宫颂》:“风举云摇,历神都而一憩。” |
tù qǐ fú jǔ兔起凫举 | 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殙之地矣。” |
tǔ yáng bìng jǔ土洋并举 | 本国的土法和外国的洋法都采用。 | 古华《芙蓉镇》第二章:“这座建筑物,真可谓土洋并举、中西合璧了。” |
dài shí ér jǔ待时而举 | 待:等待;举:行动。等待有利时机再采取行动。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寡君知天运之盛衰,达时务之机变,所以养兵练将,待时而举。” |
jǔ shì wú shuāng举世无双 | 举:全。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形容稀有罕见。 | 清 钱牧斋《钱牧斋尺牍 答定海县张绍谦》:“治行比憺惟之卓鲁,举世无双。” |
rén cún zhèng jǔ人存政举 | 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jǔ chóu jǔ zǐ举仇举子 | 举:推荐;仇:仇敌;子:儿子。既推荐仇敌,也推荐儿子。形容办事公正。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可也。’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 |
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 |
zhòng qíng yì jǔ众擎易举 | 比喻大家齐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好。擎:往上托举。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现在我们大家替他打算,众擎易举,已有个成数了,不日便可奉请开复。” |
jǔ shǒu kòu é举手扣额 | 举:抬;扣:敲击。抬起头来拍击额头,表示气愤已极 | 宋·洪迈《夷坚丁志·永宁庄牛》:“民泣清不悛,但时举手扣额,诉于天地。” |
jǔ zhǐ bù fán举止不凡 | 举动不平凡。形容人的行为动作非同一般,与众不同。 | 清 壮者《扫迷帚》第五回:“昨见二君举止不凡,询及栈主,始知兄即吴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问此位名姓?” |
qīng jǔ jué sú轻举绝俗 | 犹言避世隐居。 | 《晋书·贺循传》:“或有遐栖高蹈,轻举绝俗,逍遥养和,恬神自足,斯盖道隆人逸,势使其然。” |
máo jǔ xì wù毛举细务 | 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 | 宋·陈亮《论励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举细事以乱大谋。” |
lóng jǔ yún shǔ龙举云属 | 同“龙兴云属”。 | 《南齐书·高帝纪上》:“麾旆所临,风行草靡,神算所指,龙举云属。” |
duō cǐ yī jǔ多此一举 | 举:行动、举动。做出不必要的;多余的举动。表示这一行动毫无必要。 | 清 侯方域《南省策》:“而况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举,以身累者乎?” |
jǔ bù shēng fēng举步生风 | 形容走路特别快或办事干净利索。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相见了,便觉得分外高兴,说话处,脾胃多燥,行事时,举步生风,是这二种人与他说得活着。” |
àn bīng bù jǔ按兵不举 | 犹按兵不动。 | 元 无名氏《开诏救忠》第三折:“你将那忠臣良将故赃谋,想着你按兵不举心更毒。”明 无名氏《精忠记 挂冠》:“岳家父子三人尽忠报国杀金人望风而走,岂有按兵不举之理?” |
jǔ bù rú fēi举步如飞 | 举:抬起。形容走得很快。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42回:“宗保举步如飞,向马后赶上,踊身一跃,跳上了马。” |
yuǎn jǔ gāo fēi远举高飞 | 举:起飞。飞得又高又远。指摆脱困境,躲避到远方。比喻前程广大。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我看令郎相貌魁梧,长大来必然前程万里,远举高飞,就取个‘飞’字为名,表字‘鹏举’,何如?” |
jǔ wú yí cè举无遗策 | 举:提出;策: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 《淮南子·主术训》:“万举而无遗策矣。” |
jǔ dǐng jué bìn举鼎绝膑 | 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
gāo jǔ yuǎn qù高举远去 | 举:起飞。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 宋·苏舜钦《上范希文书》:“阁下居长安,统二于人,不能明白立功名,不如高举远去。” |
shù yūn jǔ huǒ束缊举火 | 同“束缊请火”。 | 清·钱谦益《吕季臣诗序》:“国破家亡,年衰岁暮,束缊举火,轹釜待炊,季臣意殊安之。” |
shí chù jǔ yíng时绌举盈 | 绌:不足、不够。盈:有余、多余。当衰败之时,而强作奢侈之事。盈,通“赢”。同“时绌举赢”。 | 清 吕留良《与董方白书》:“度所费不下数千金,时绌举盈,极为民害。” |
lóng jǔ yún xīng龙举云兴 | 同“龙兴云属”。 | 《东观汉记·光武皇帝纪》:“帝既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敌,翕然龙举云兴,三雨而济,天下荡荡,人无能名焉。” |
gāo jǔ shēn cáng高举深藏 | 指避世隐居。 | 明·无名氏《拔宅飞升》第三折:“者莫他高举深藏,你看我驾天风定然赶上,则好去深渊中躲避灾殃。” |
yuán yǐn jiàn jǔ援引荐举 | 荐:推荐。引进和推荐人材。 | 汉·王充《论衡·效力》:“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将援引荐举,亦将弃遗于衡门之下。” |
jǔ shǒu tóu zú举手投足 | 投足:踏脚。一抬手一踏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 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jǔ zhí cuò wǎng举直厝枉 | 举:选拔;直:笔直,正直的人;枉:弯曲,邪恶的人。选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 |
jǔ guó shàng xià举国上下 | 举:全。全国上上下下的人。 | 梁启超《管子传》第六章第一节:“苟且偷惰,习焉成风,举国上下,颓然以暮气充塞之。” |
tí gāng jǔ lǐng提纲举领 | 同“提纲挈领”。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遇安禅师》:“提纲举领,尽立主宾,如何是主?” |
jǔ shǒu jiā é举手加额 | 拱手与额相齐,是古人表示欢庆的意思。 | 宋 陈亮《与韩子师侍郎书》:“百姓闻贤使君之来,举手加额,以为天眼开矣。” |
bù shí tái jǔ不识抬举 | 识:知道;抬举:称赞;提拔。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也作“不受抬举”。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4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