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耳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ěr wén yǎn dǔ耳闻眼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元 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耳闻眼睹,非止一端,因而忧闷成疾。”
ěr hòu shēng fēng耳后生风像耳后刮风一样。形容激烈、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梁书·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日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hōng léi guàn ěr轰雷贯耳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mù rǔ ěr rǎn目擩耳染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dù ěr è wén杜耳恶闻塞住耳朵不愿听。《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
zhōng yán nì ěr忠言逆耳诚恳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逆:不顺。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yǎn guān sì ch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dāng ěr biān fēng当耳边风比喻对听到的话毫不在意。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ěr wén mù lǎn耳闻目览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
qīng ěr zhù mù倾耳注目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ěr bìn sī mó耳鬓撕磨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撕:同“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顺手拉了彩云的手,耳鬓撕磨的端相的不了,不知不觉两股热泪,从眼眶中直滚下来。”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shì shí耳听是虚,眼见是实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京剧《串龙珠》第十场:“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千岁莫要屈赖好人。”
féi tóu dà ěr肥头大耳肥肥的头;硕大的耳。形容生活优裕;保养得好。旧时也指人长得福相。今多用于贬义。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倒生的肥头大耳。”
gǔ gōng ěr mù股肱耳目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比喻辅佐帝王的大臣;耳目:亲信。比喻得力助手和亲信。《尚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
sāo tóu zhuā ěr搔头抓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ěr hóng miàn chì耳红面赤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ěr cōng mù míng耳聪目明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chōng ěr bù wén充耳不闻充:塞住;闻:听。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qiū fēng guò ěr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huáng ěr chuán shū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jí léi bù xiá yǎn ěr疾雷不暇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晋 傅玄《傅子 阙题》:“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当其冲者摧,值其锋者破,所谓疾雷不暇掩耳,则又谁御之。”
dōng fēng guò ěr东风过耳见“东风射马耳”。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学生在美国……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若东风之过耳。”
mǐ ěr fǔ fú弭耳俯伏弭耳:温驯的样子。俯首帖耳的样子。《六韬·武韬·发启》:“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ěr páng fēng耳旁风同“耳边风”。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ěr wén mù dǔ耳闻目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ěr shí zhī yán耳食之言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西汉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ěr tīng bā fāng耳听八方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ěr xūn mù rǎn耳熏目染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ěr mù bì sāi耳目闭塞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ěr bù rěn wén耳不忍闻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ěr wén mù jī耳闻目击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miàn hóng guò ěr面红过耳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ěr wén mù jiàn耳闻目见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ěr wén zé sòng耳闻则诵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疾雷不及塞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bì rén ěr mù避人耳目指避免走漏消息。
fù ěr mì tán附耳密谈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茅盾《动摇》:“胡国光远远地看见王荣昌站在一家小杂货铺前和一个人附耳密谈。”
bù kān rù ěr不堪入耳堪:忍受;入耳:听进耳里。难以听下去。形容声音或语言非常难听;令人听着不舒服或起反感。明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ěr lóng yǎn hēi耳聋眼黑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清 翟灏《通俗编 身体 耳聋眼黑》:“《传灯录》,百丈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rú fēng guò ěr如风过耳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nì ěr zhōng yán逆耳忠言逆耳:不顺耳。听起来感到刺耳的话是有益的好话明·无名氏《四马投唐》楔子:“我忠心主意要兴兵,逆耳忠言不肯听。”
ěr bìn xiāng mó耳鬓相磨鬓:鬓发;相:互相;磨:擦。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相处亲密。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
ěr biān zhī fēng耳边之风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玉姐听说,只当耳边之风。”
zhuā ěr náo sāi挝耳挠腮挝:敲击。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那李瓶儿挝耳挠腮,一头撞在地下,哭的昏过去。”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帖耳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ěr tīng xīn shòu耳听心受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zhē yǎn ěr mù遮掩耳目见“遮人眼目”。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ěr wén shì xū,yǎn guān wéi shí耳闻是虚,眼观为实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未迟。”
guàn ěr shān qī盥耳山栖盥耳:洗耳朵。比喻隐居不仕。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ěr bù lí sāi耳不离腮两种关系十分接近、亲密。李文元《婚事》:“别人说他俩是耳不离腮,影不离形,好的活像一个人。”
ěr mù zhī yù耳目之欲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ěr rǎn mù rú耳染目濡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ěr wén yǎn jiàn耳闻眼见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qiáng yǒu ěr墙有耳比喻秘密易于外泄。同“隔墙有耳”。语出《诗 小雅 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管子 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fǔ shǒu jí ěr俯首戢耳见“俯首帖耳”。孙中山《大总统告陆海军士文》:“我军人俯首戢耳以听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馀年。”
bì mù sè ěr闭目塞耳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隋书 东夷传 高丽》:“王乃坐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耳闻不如目见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fǔ shǒu tiē ěr俛首帖耳驯服恭顺貌。
ěr wén bù rú yǎn jiàn耳闻不如眼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旧唐书 辛替否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
ěr shú néng xiáng耳熟能详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耳熟:听熟了;详:细说。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ěr shí zhī tán耳食之谈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
yǐ ěr wéi mù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ěr xí mù rǎn耳习目染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
bài ěr fàn mù稗耳贩目比喻见闻浅薄的人。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此可见诸儒师资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贩目之学也。”
juē ěr náo sāi撧耳挠腮形容焦急无计的样子。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这般撧耳挠腮,可又便怎生。”
rú léi guàn ěr如雷贯耳贯:穿透。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nì ěr liáng yán逆耳良言虽然使人听起来感到刺耳,但却是有益的好话。逆:抵触,不顺从。《史记 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gé chuāng yǒu ěr隔窗有耳隔着窗有人偷听。指墙外有人偷听,秘密泄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蝴蝶过墙,隔窗有耳,莲花瓣卸,堕地无踪。”
ěr rè yǎn huā耳热眼花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mù shí ěr shì目食耳视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cháng mù fēi ěr长目飞耳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管仲《管子 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yǎn tiào ěr rè眼跳耳热眼皮跳动,耳朵发热。指内心感到不安。《武王伐纣平话》中卷:“三日前甲申日,见此景祥,姬昌眼跳耳热,心神不安。”
yōng ěr róu sāi撧耳揉腮见“撧耳挠腮”。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难开。”
yǎn ěr dùn zú撧耳顿足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ěr gēn qīng jìng耳根清净耳边无事噪聒。指无事打扰。《圆觉经》上卷:“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chuí ěr xià shǒu垂耳下首犹俯首帖耳,形容驯服听命。宋·陈亮《酌古论·李愬》:“故虽驱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动。”
dōng fēng shè mǎ ěr东风射马耳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bā ěr sāo sāi扒耳搔腮形容焦急而又无可奈何。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还有一个小目的,是在对于以我去年的免官为‘痛快’者,给他一个不舒服,使他恨得扒耳搔腮,忍不住露出本相。”
wēi yán nì ěr危言逆耳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明·李东阳《太白行》:“龙攀凤附不自由,何乃弃君来事仇。危言逆耳谁为谋?”
yán yóu zài ěr言犹在耳话音还在耳边回响。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ěr bìn sī mó耳鬓厮磨鬓:鬓发;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软发;厮:互相;磨:擦。头靠得很近;耳边的头发互相挨在一起。形容小儿女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情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shé bì ěr lóng舌敝耳聋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ěr lóng yǎn huā耳聋眼花指年老体衰者听觉、视觉衰退。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0回:“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又不耳聋眼花……喜喜笑笑,那像一个将要不好的人。”
ěr rú mù jí耳濡目及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kǔ kǒu nì ěr苦口逆耳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kǒu ěr bìng zhòng口耳并重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fǔ shǒu tiē ěr俯首贴耳俯首:低头。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恭顺服从;屈卑尊从的样子。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yán tí qí ěr言提其耳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郑玄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启觉。”
huō rén ěr mù豁人耳目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xiù shǒu chōng ěr袖手充耳袖手:藏手于袖中;充耳:塞住耳朵。指不闻不问,漠然置之。清·夏燮《中西纪事·江上议款》:“既不能誓师讨贼,视其力之所能为,则当袖手充耳,姑听命于发踪指示之人。”
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miàn mìng ěr tí面命耳提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宋 刘克庄《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
liǎng dòu sāi ěr两豆塞耳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liǎng ěr sāi dòu两耳塞豆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bù jué yú ěr不绝于耳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shuāng dòu sāi ěr双豆塞耳塞:堵。两粒豆子堵塞双耳。指听不到声音。比喻不听忠告。《阴符经·注》:“双豆塞耳,不闻雷霆;一椒惊舌,不能立言。”
yǐ ěr dài mù以耳代目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mǎ ěr dōng fēng马耳东风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宋 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诗:“青山自是绝世,无人谁与为容。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