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mǎ rú liú shuǐ马如流水 | 形容人马熙攘。 | 元·揭傒斯《居庸行》:“关门两向当天开,马如流水车如雷。” |
yuǎn shuǐ jiù bù dé jìn huǒ远水救不得近火 |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只是远水救不得近火,小兄其实等不得那从容的事了。” |
liú tāng dī shuǐ流汤滴水 | 比喻罗罗嗦嗦,不干脆,不痛快。 | |
yī yī dài shuǐ一衣带水 | 水道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比喻只隔一水;极其邻近。 | 《南史 陈纪下 后主》:“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
bù fú shuǐ tǔ不伏水土 | 水土:指一地的饮水、气候、环境等。不能适应某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 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役杀伤。” |
lín shuǐ lóu tái临水楼台 | 靠近水边的楼台。比喻由于地处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 宋·汤恢《祝英台近·中秋》词:“洞庭窄,临水楼台,清光最先得。” |
bù biàn shuǐ tǔ不便水土 | 同“不服水土”。 | |
shuǐ guāng jiē tiān水光接天 | 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形容水域辽阔。 | 宋·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yú shuǐ qíng shēn鱼水情深 | 像鱼和水那样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 | |
yuǎn shuǐ bù jiù jìn huǒ远水不救近火 | 比喻在遥远的地方或较长的时间以后;虽然能找到解救的办法;但解救不了眼前的急难。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
shuǐ huǒ bù bì水火不避 | 谓不避艰险。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 |
shuǐ fù nán shōu水覆难收 | 覆:翻、倾倒。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 唐·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水覆最难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
hóng shuǐ héng liú洪水横流 | 横流:不循河道而流。洪水泛滥。比喻邪道横行。 |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
qīng shān bù lǎo,lǜ shuǐ cháng cún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 指经过的时间长久,比喻永存。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 |
lù shuǐ yīn yuán露水姻缘 | 指短暂或临时结合的情缘。 | 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因为看到马逢时目不转睛地看着孙干娘,决心成全他们这一段露水姻缘。” |
hé fù dé shuǐ涸鲋得水 | 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同“涸鱼得水”。 |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六节:“虽然,以当时久困地狱,渴望天日之意大利人,骤闻此语,殆如涸鲋得水,笼鸟脱樊,且距且跃,且汗且喘。” |
shān hán shuǐ lěng山寒水冷 |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八:“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
jī shuǐ chéng yuān积水成渊 | 比喻积小成大。 |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shuǐ ruǎn shān wēn水软山温 | 形容景色幽雅。 | |
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水至清则无鱼 | 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 西汉 戴圣《大戴礼记 子张问入官》:“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sháo shuǐ yī luán勺水一脔 | 一勺水,一块肉。喻量少。 | 清·冯桂芬《重建吴江松陵书院记》:“勺水一脔不足言,冀后之人增其式廓。” |
shān qióng shuǐ duàn山穷水断 | 见“山穷水尽”。 | 北周·庾信《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溪间峥嵘,岩崖豁险,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
shān shuǐ xiāng lián山水相连 | 指边界连接在一起。 | |
hǎi shuǐ nán liáng海水难量 | 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 《淮南子 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sù shuǐ xíng zhōu溯水行舟 | 逆水行船。 | |
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水火不兼容 | 容:容纳。比喻二者对立,绝不兼容。 | 《周易 说卦》:“故水火不相逮。” |
jìn shuǐ lóu tái近水楼台 | 指靠近水边的楼台。比喻由于地处优越而获得优先的机会。一般作“近水楼台先得月”。 | 宋 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
shuǐ liú shī,huǒ jiù zào水流湿,火就燥 | 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 《易 乾》:“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孔颖达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 |
tīng fēng tīng shuǐ听风听水 | 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 相传龟兹国王与乐人于大山间倾听风和水声,感兴而制乐。唐 王建《霓裳辞》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 |
shuǐ pō bù jìn水泼不进 | 形容十分严密。比喻一个人不接受意见或者一个单位拒绝和外界来往 |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6回:“说着运动双戟,正是战锋如刺,水泼不进。” |
xuán hé xiè shuǐ悬河泻水 | 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 《晋书 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
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水火不相容 | 相:相互;容:容纳;相容:相互容纳。指水;火本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互容纳。后用来比喻人或事情彼此本质相反;根本对立。 | 《周易 说卦》:“故水火不相逮。” |
dī shuǐ nán xiāo滴水难消 | 指虽菲薄之物也不能受用。 | 元 无名氏《杀狗劝夫》楔子:“兄弟!滴水难消。休道是兄弟将酒来,你则这般空来,也是你兄弟的情分。” |
shuǐ lù zá chén水陆杂陈 | 形容菜肴丰富。 | 清·许奉恩《里乘》第五卷:“乃并列两几,水陆杂陈,各序齿环公子而坐。” |
shuǐ dī shí chuān水滴石穿 | 滴:液体一点一点地往下落;穿:破;透。指水一滴一滴不断地往下落;把石头穿透。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自然会成功。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yī chǐ shuǐ fān téng zuò yī zhàng bō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 |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怎当他只留支剌信口开合。” |
yǐn shuǐ shí shū饮水食菽 | 见“饮水啜菽”。 | 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种。” |
shuǐ jìng é fēi水净鹅飞 | 见“水尽鹅飞”。 | 元·无名氏《云窗梦》第四折:“我则道地北天南,锦营花阵,偎红倚翠,今日个水净鹅飞。” |
yǐn shuǐ zhī yuán饮水知源 |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 宋·陈宗礼《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口诵心惟,向慕而依归。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乎哉!” |
yǐn shuǐ biàn yuán饮水辨源 | 见“饮水知源”。 | 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而得体势于《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 |
qīng rú shuǐ,míng rú jìng清如水,明如镜 | 形容为官清廉,做事公正。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5回:“在河南的时候,不肯赚朝廷一个大钱,不肯见老百姓受一分累,是一个清如水,明如镜的好官。” |
liú nián sì shuǐ流年似水 |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fēng sù shuǐ cān风宿水餐 | 餐:吃饭。在水上进食,在风中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艰辛。 | 明·邵璨《香囊记·题诗》:“烟波万里谁为伴,忘机数点白鸥闲,东西没牵绊,风宿水餐。” |
fēng cān shuǐ sù风餐水宿 | 在风中进食,在水上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艰辛。 | 宋·黄庭坚《上南陵坡》诗:“风餐水宿六十里,蛇退猿啼八百盘。” |
gāo shān liú shuǐ高山流水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yī chǐ shuǐ shí zhàng bō一尺水十丈波 |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88回:“到底还是媒人嘴,一尺水十丈波的。” |
yóu shān wán shuǐ游山玩水 | 山、水:指风景。游览和观赏山水风景。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 |
hùn shuǐ lāo yú混水捞鱼 | 见“混水摸鱼”。 | 《中国歌谣资料·口吃中国饭》:“何应钦,骨头轻,混水捞鱼鬼门经,口吃中国饭,心向大‘皇军’。” |
shuǐ kuò shān gāo水阔山高 | 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里羊一套>》:“音书谁送,知隔着关山几重,见面今水阔山高,促急里怎觅鳞鸿。” |
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yǐn shuǐ chuò shū饮水啜菽 | 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
chuò shū yǐn shuǐ啜菽饮水 | 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 西汉 刘安《礼记 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
dī shuǐ bù chàn滴水不羼 | 形容十分纯正。 | 鲁迅《朝花夕拾 无常》:“对付别人要滴水不羼的公理,对自己总还不如虽在阴司里也还能够寻到一点私情。” |
liú shuǐ gāo shān流水高山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 《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pàn ruò shuǐ huǒ判若水火 | 判:区别。比喻两者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 清 钱泳《履园丛话 谭诗 总论》:“沈归愚宗伯与袁简斋太史论诗,判若水火。” |
xiǎn shān lù shuǐ显山露水 | 比喻出名,显露才能。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那个从不显山露水的青年实干家的影子,他那高高的身材,宽宽的肩膀。” |
tuō ní dài shuǐ拖泥带水 | 拖着泥带着水。比喻说话、作文不简洁;做事不干脆利落。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主人勤拳,带累阇梨,拖泥涉水。” |
bēi shuǐ zhī xiè杯水之谢 | 比喻微薄的酬谢。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1回:“次日,凤四老爹果然别了万中书,不曾受他杯水之谢,取路往杭州去了。” |
liú shuǐ bù fǔ,hù shū bù d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户枢:门转轴;蠹:虫蛀。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的侵蚀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
yí shuǐ xián gē沂水弦歌 | 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扞曾点呴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语出《论语·先进》:“[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dī shuǐ chéng hé滴水成河 | 比喻积少成多。 | 周立波《山乡世变》上一:“几年过去,聚少成多,滴水成河,手里以有几块花边了。” |
yǐ shān bàng shuǐ倚山傍水 | 倚:依靠;傍:临近。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只见枯桩上缆着数只小渔船,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倚山傍水,约有十数间草房。” |
hǎi shuǐ bù kě dǒu liáng海水不可斗量 | 斗:量器。指海水的多少不可能以斗所能计量的。常与“人不可貌相”连用;比喻不能凭人的相貌或现状来测量他的品格、才能或未来。 | 《淮南子·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dī shuǐ chéng bīng滴水成冰 | 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 宋 钱易《南部新书》:“严冬冱寒,滴水成冰。” |
shuǐ huǒ bù cí水火不辞 | 见“水火不避”。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
liú shuǐ cháo zōng流水朝宗 | 朝宗:原指古代诸侯天子,借指百川入海。比喻人心所向。 | 《诗·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
shuǐ dào qú chéng水到渠成 |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 宋 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
cān fēng sù shuǐ餐风宿水 | 形容旅途的辛苦。 | 明 冯梦龙《挂枝儿 送别》:“纵经营千倍利,不如家里安闲。餐风宿水,容颜易变。” |
yù shuǐ dié qiáo遇水叠桥 | 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 元 无名氏《衣袄车》第二折:“也不用排军校,你端的逢山开道,遇水叠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老施主见得最是,但我还有三个小徒,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保护贫僧,方得到此。” |
róu qíng sì shuǐ柔情似水 | 柔情:温柔的感情。像水一样温柔细腻。 | 宋·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féi shuǐ bù luò páng rén tián肥水不落旁人田 | 肥水:借指好处。指不让别人得到好处。 | |
tuō rén xià shuǐ拖人下水 | 比喻勉强人一道做他不愿做的事(多指坏事)。 | 明 李素甫《元宵闹》第25出:“这是娘子拖人下水,与我什么相干?” |
fù shuǐ nán shōu覆水难收 | 覆:翻;引申为倾、倒、泼的意思。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很难再挽回了。引申为夫妻关系已经断绝;难以重新结合。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何进传》:“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 |
gǔn guā liú shuǐ滚瓜流水 | 形容说话极其熟练、流利。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他得意地哈了一声就滚瓜流水地一口气说道:‘说是男女在那件事上也该平等。’” |
shān jī yìng shuǐ山鸡映水 | 山鸡映水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第三卷:“山鸡爱其羽毛,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而无由。公子黄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 |
yī shān bàng shuǐ依山傍水 |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 宋·叶適《安集两淮申省状》:“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几二十万家。” |
shuǐ dǐ nà guā水底纳瓜 | 同“水里纳瓜”。 |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好家私水底纳瓜,亲子父在拳中的这掿沙。” |
féng shān kāi dào,yù shuǐ zào qiáo逢山开道,遇水造桥 | 逢:遭逢,遇见。遇到山则打通道路,遇见水则架起桥梁。比喻不畏艰险,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奉旨出朝,地动山摇,逢山开道,遇水造桥。” |
jiè shuǐ xíng zhōu借水行舟 | 见“借水推船”。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6回:“我家老爷是个清官,并无许多银两,又说小人借水行舟,希图这三百两银子,将我打了二十板子。” |
shuǐ dà yú duō水大鱼多 | 水面宽广,鱼就很多。比喻事物环境宽松就能丰盛。 |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饶,水大鱼多。” |
féng shān kāi lù,yù shuǐ dié qiáo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 逢:遭逢,遇见。遇到山则打通道路,遇见水则架起桥梁。比喻不畏艰险,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0回:“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 |
shuǐ jīng dēng lóng水晶灯笼 | 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 宋 范镇《东斋记事补遗》:“刘随待制为成都通判,严明通达,人谓之水晶灯笼。” |
shuǐ néng zài zhōu,yì néng fù zhōu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载:承载;覆:倾覆。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事物有利有害。 | 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顺水之道则浮,违则没。” |
shuǐ lǐ nà guā水里纳瓜 | 把瓜捺在水里,放手便浮起。形容不能容纳。 |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我劝谏他似水里纳瓜,他看觑咱如镜里观花。” |
píng shuǐ xiāng féng萍水相逢 | 萍:浮萍;是随风飘荡;聚散离合不定的一种厥类植物。像浮萍随水飘泊;偶然聚在一起。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shuǐ mó gōng fū水磨工夫 | 比喻周密细致的工夫或耐心地做工作。 | 清 陈确《柬同志二首》:“学者且耐心于人伦事物,用些水磨工夫,他日经世之学,端不越此,又何性命之可言乎?” |
shuǐ mó gōng fū水磨功夫 | 掺水细磨。比喻周密细致的工夫。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5卷:“须用些水磨功夫撩拨他,不怕不上我的钩儿。” |
rú shǔ fù hè如水赴壑 | 象水流向大水坑一样。形容许多人纷纷奔向同一个目的地。 | 清·吴趼人《发财秘诀》第一回:“引得那无知之徒,都如水赴壑的往香港去了。” |
shùn shuǐ fàng chuán顺水放船 | 比喻顺应当时的情势,采取相应的行动。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石霜圆禅师法嗣·大宁道宽禅师》:“万用自然,不劳心力。到这里唤作顺水放船,且道逆风兴楫,谁是好手?” |
lè shuǐ lè shān乐水乐山 | 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
wǎng shuǐ xíng zhōu罔水行舟 | 罔:没有。没有水在陆地上行船。比喻行为违背常理。 |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灵渠》:“窃叹始皇之猜忍,其余威能罔水行舟。” |
qīng chén zhuó shuǐ清尘浊水 | 清尘:喻他人;浊水:喻自己。比喻相隔很远,会面没有希望。 | 三国 魏 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
yuǎn shuǐ jiù bù liǎo jìn huǒ远水救不了近火 | 远距离的水熄灭不了就在附近的火。比喻缓慢的纠正或抵制邪恶的东西不可能应付紧急的状态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只是远水救不得近火。小兄其实等不得那从容的事了。” |
shuǐ lái tǔ yǎn水来土掩 | 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 | 元 高文秀《渑池会》:“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 |
bā shān shǔ shuǐ巴山蜀水 |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 |
shùn shuǐ tuī chuán顺水推船 | 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 | 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挤眉弄眼,俐齿伶牙,攀高接贵,顺水推船。” |
yuǎn shuǐ bù jiě jìn kě远水不解近渴 |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 《韩非子 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
bù bì shuǐ huǒ不避水火 | 指不畏凶险。 | 《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
xī tāng guǎ shuǐ稀汤寡水 | 形容粥稀或汤里油水少。 | 陈忠实《白鹿原》第26章:“我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全给他搅得稀汤寡水……” |
shuǐ xiē bù tōng水楔不通 | 见“水泄不通”。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敕既下,水楔不通,川县相知,榜标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