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ǎng hǔ yí huàn养虎贻患 | 同“养虎自遗患”。 | 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计处黄把二虏》:“此所谓引贼入家,养虎贻患,是何等计策乎?” |
lóng jiāng hǔ làng龙江虎浪 | 形容惯于兴风作浪。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2回:“性明敏,善机变,会妆饰,龙江虎浪,就是嘲汉子的班头,坏家规的领袖。” |
lā dà qí zuò hǔ pí拉大旗作虎皮 |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 |
láng cān hǔ yān狼餐虎咽 | 见“狼餐虎咽”。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二回:“[行者]迎着里面灯光,仔细观看。只见那大小群妖,一个个狼餐虎咽,正都吃东西哩。” |
hǔ wēi hú jiǎ虎威狐假 |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 北周·庾信《哀江南诗》:“或以集翼鷃披,虎威狐假。” |
rǔ dú bù pà hǔ乳犊不怕虎 | 比喻年轻人没有畏惧,敢做敢为。 | 鲁迅《<集外集>序言》:“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 |
lóng zhēng hǔ zhàn龙争虎战 | 同“龙争虎斗”。 | 宋·孙光宪《河传》词:“龙争虎战分中土,人无主,桃叶江南渡。” |
qián pà láng,hòu pà hǔ前怕狼,后怕虎 |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 明 冯惟敏《清江引 风情省悟》曲:“明知烟花路儿上苦,有去路无来路。恶狠狠虎爬心,饿刺刺狼掏肚。俺如今前怕狼后怕虎。” |
lóng téng hǔ zhí龙腾虎踯 | 同“龙腾虎蹴”。 | 诤民《五月二十一日上谕恭注》:“有拿破仑之龙腾虎踯,而后率轻躁之拉丁人震慑全欧。” |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jù hǔ初生之犊不惧虎 |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 《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
liǎng hǔ xiāng zhēng两虎相争 | 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 《战国策 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 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示例〗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明 徐元《八义记 张维评话》 |
hǔ dòu lóng zhēng虎斗龙争 | 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四折:“再休夸桀纣起刀兵,谩说吴越相吞并,也不似这一场虎斗龙争。” |
lóng zhàn hǔ zhēng龙战虎争 | 同“龙争虎斗”。 | 汉·班固《答宾戏》:“分裂诸夏,龙战虎争。” |
è hǔ tūn yáng饿虎吞羊 | 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 《清平山堂话本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如饿虎吞羊。” |
chūn bīng hǔ wěi春冰虎尾 |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 《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
qiáo lóng huà hǔ乔龙画虎 | 形容假心假意地献殷勤。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0回:“他自吃人在他跟前那等花丽胡哨,乔龙画虎,两面三刀哄他,就是千好万好了。” |
lóng tán hǔ xué龙潭虎穴 | 潭:深水坑;穴:动物的窝。龙潜居的深潭;虎藏身的穴窝。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0回:“有分教,卢浚义撇却锦簇珠围,来试龙潭虎穴。” |
huà hǔ lèi quǎn画虎类犬 | 画虎画得像只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 唐 刘知幾《史通 六家》:“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
hǔ bào chái láng虎豹豺狼 |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 曾朴《孽海花》第一回:“那里有什么虎豹豺狼,那里有什么奇花,那里有什么绝代佳人,只见太阳光线一会儿暗似一会,渐渐沉下去了。” |
yáng zhì hǔ pí羊质虎皮 | 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 西汉 扬雄《法言 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
mǎ mǎ hǔ hǔ马马虎虎 | 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 茅盾《子夜》十二:“单办那八个厂,四十多万也就马马虎虎混得过。” |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wèi hǔ初生之犊不畏虎 |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刚吃过早饭,人马全都汇齐,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不免惊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 |
hǔ tǐ xióng yāo虎体熊腰 | 形容身材魁梧,体格健壮。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 |
lóng téng hǔ zhì龙腾虎掷 | 同“龙腾虎蹴”。 | 清·夏清贻《何日醒·东三省》:“战鼓三挝,龙腾虎掷挪。” |
rú hǔ tiān yì如虎添翼 | 如同老虎长了翅膀。比喻强大的更加强大了。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3回:“那尤氏亦因没了薛教授的禁持,信口的把个女儿教道,教得个女儿如虎添翼一般,那里听薛夫人的解劝。” |
fàng hǔ yí huàn放虎遗患 | 谓放掉老虎,必留后患。 | 唐·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兽心,亲之则顺,疑之则乱……今阻其善,逆其欢心,古人所谓放虎遗患,不可不察。” |
yǐ ròu dàn hǔ以肉啖虎 | 见“以肉餧虎”。 | 明·李贽《史纲评要·周纪·赧王》:“以揽权要秦王,正如以肉啖虎耳。” |
pán lóng wò hǔ盘龙卧虎 | 盘;盘旋;屈曲。盘屈的龙;卧居的虎。常比喻隐藏的人才。 | |
hǔ wò lóng tiào虎卧龙跳 | 形容字势雄浑超逸。 | 南朝 梁 袁昂《评书》:“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
láng sūn hǔ yān狼飧虎咽 | 亦作“狼餐虎咽”。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人自来吃酒,主人安排些鸡、豚、牛、羊肉来做下酒。须臾之间,狼飨虎咽,算来吃勾有六七十斤的肉,倾尽了六七坛的酒。” |
tán hǔ sè biàn谭虎色变 | 谭:同“谈”;色:脸色。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 明·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有光生长穷乡,谭虎色变,安能默然而已。” |
qín lóng fù hǔ擒龙缚虎 | 缚;绳绑。擒住老虎捉拿蛟龙。比喻降伏强敌,本领高强。 | 明·沈璟《义侠记·秘计》:“定下擒龙缚虎万全计,看他遭罗网怎生逃避?” |
wèi hǔ zuò chāng为虎作伥 | 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去引诱别人来让老虎吃;这种鬼叫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 孙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 |
dà rén hǔ biàn大人虎变 | 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 《周易·革》:“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
féng hé bào hǔ冯河暴虎 | 犹言暴虎冯河。 | 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 |
qián lóng fú hǔ潜龙伏虎 | 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 明·何文焕《双珠记·西市认母》:“今日里笔生香,冠礼闱,似潜龙伏虎际风云会。” |
fèng tàn hǔ shì凤叹虎视 | 形容谈吐文雅,器宇轩昂。 | 《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足下鹰扬其体,凤叹虎视,谓萧曹不足俦,卫霍不足侔也。”李善注:“凤以喻文也,虎以喻武也。叹犹歌也。取美壮之意。” |
yàn hàn hǔ tóu燕颔虎头 | ①形容相貌威武。②借指武将、勇士。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回:“轩轩云霞气色,凛凛霜雪威棱。熊腰虎背势嶙纈,燕颔虎头雄俊。” |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探:探测;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晋·陈寿《三国志·吕蒙传》:“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è hǔ qín yáng饿虎擒羊 | 像饿急了的老虎捉羊一样。形容动作迅猛。亦作“饿虎吞羊”、“饿虎扑羊”。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兄听得索郎郎的叉盘声响,使个‘饿虎擒羊’势,叫道:‘你敢来么?’” |
fēng cóng hǔ,yún cóng lóng风从虎,云从龙 | 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 《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wèi hǔ fù yì为虎傅翼 | 傅:通“附”;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 《逸周书 寤敬》:“无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 |
měng hǔ pū shí猛虎扑食 | 老虎扑向食物。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放下酒杯,猛虎扑食似的扑出去。” |
hǔ zōng māo jì虎踪猫迹 | 痕迹,蛛丝马迹。 | |
hǔ bù shí ér虎不食儿 |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 明·杨珽《龙膏记·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阳,一时未归,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虎毒不食儿,孩儿切莫短见。” |
shēng lóng huó hǔ生龙活虎 | 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
chū lín rǔ hǔ出林乳虎 | 乳虎:尚在吃奶的小虎。走出树林的小老虎。比喻勇猛的小将。 | 清·钱彩《说岳全传》:“兀术哪里敌得住这三个出林乳虎,直杀得两肩酸麻,浑身流汗。” |
jiǔ hǔ shī lóng酒虎诗龙 | 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 清·丘逢甲《东山酒楼次柳汀韵》:“狂饮且共楼头醉,酒虎诗龙各自豪。” |
lǎo hǔ jiè zhū,xiàng gōng jiè shū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 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 |
lóng ná hǔ tiào龙拿虎跳 | 拿:抓,握。像龙抓东西、老虎跳跃一样强劲有力。比喻笔势遒劲奔放。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龙骧军,虎贲军,用着他龙拿虎跳。” |
yàn é hǔ tóu燕额虎头 | 同“燕颔虎头”。 | |
láng tān hǔ shì狼贪虎视 | 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 清·洪昇《长生殿·陷关》:“狼贪虎视威风大,镇渔阳兵雄将多。待长驱直把淆函破,奏凯日齐声唱歌。” |
lǎo hǔ tóu shàng dǎ cāng yíng老虎头上打苍蝇 | 比喻胆大妄为,自己找死。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20回:“问他有脑袋没有?谁敢在老虎头上打苍蝇。” |
lǎo hǔ tóu shàng pū cāng yíng老虎头上扑苍蝇 | 比喻自己找死。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老虎头上扑苍蝇,怎的?落得做好好先生。” |
hǔ kǒu bá xū虎口拔须 | 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一章:“于是就有一些专门拉纤的掮客,壮着胆子来找侦缉队长,想从虎口拔毛。” |
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 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3回:“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
huà hǔ lèi gǒu画虎类狗 |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
xióng jù hǔ zhì熊据虎跱 | 比喻群雄割据的形势。 | 汉·陈琳《檄吴将部曲文》:“自董卓作乱,以迄于今,将三十载,其间豪桀纵横,熊据虎跱,强如二袁,勇如吕布,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余辈。” |
shì chéng qí hǔ势成骑虎 | 情势像骑在老虎背上一样;很难下来。比喻已在进行中的事情;迫于情势;欲罢不能。 | 清 吴璿《飞龙全传》:“心里其实害怕;无奈势成骑虎,只得勉强要去厮杀。” |
láng cān hǔ shì狼餐虎噬 | 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因何封我做净盘将军,若有人请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将各样好下饭,狼餐虎噬,则一顿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号为净盘将军。” |
yàn hàn hǔ jǐng燕颔虎颈 | 颔:下巴颏。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quǎn画虎不成反类犬 |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 唐 刘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
sān rén chéng hǔ三人成虎 |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
fú hǔ xiáng lóng伏虎降龙 |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 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学师父伏虎降龙,跨鸾乘凤。” |
xióng hǔ zhī jiàng熊虎之将 | 熊虎:猛兽。比喻勇猛善战的将领。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
lóng wēi hǔ zhèn龙威虎震 | 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 | 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二卷:“梁鹄书,如龙威虎震,剑拔弩张。” |
bēi gōng shì hǔ杯弓市虎 | 指捕风捉影,疑虑重重,自相惊扰。参见“杯弓蛇影”、“三人成虎”。 | 詧盦《学界风潮记 天津商学界之活动》:“同时传来上海有罢市之说,以致杯弓市虎,危机伺伏,人心恐惶,险状万分。” |
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
yī hǔ nán dí zhòng quǎn一虎难敌众犬 | 一只老虎打不过一群狗。比喻一个人的本事虽高,但打不过对方人多。 | |
hǔ láng zhī wēi虎狼之威 | 威:威力,威风。形容威严的气派和声威 |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告大人暂息雷霆之怒,略罢虎狼之威。” |
hǔ shì dān dān虎视耽耽 | 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 | 《易 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
yīng lín hǔ jué鹰瞵虎攫 | 见“鹰瞵虎视”。 | 赵汉卿《宣言书》:“列强鹰瞵虎攫,日迫一日,动辄以兵事相恐吓。” |
hǔ lüè lóng tāo虎略龙韬 | 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 | 明·刘基《悲杭城》诗:“一朝奔迸各西东,玉斝金杯散蓬荜。清都太微天听高,虎略龙韬缄石室。” |
jù hǔ pán lóng踞虎盘龙 | 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 元 汤式《哨遍 新建构栏教坊求赞》:“三尺台包藏着屯莺聚燕闲人窟,十字街控带着踞虎盘龙旧帝基。” |
měng hǔ lí shān猛虎离山 | 形容勇猛而迅速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5回:“那人使动手中双戟,犹如猛虎离山。” |
duàn jiāo cì hǔ断蛟刺虎 | 相传晋周处曾射蛟杀虎,为民除害。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后以“断蛟刺虎”谓武艺高强,行为侠义。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载:相传晋周处曾射蛟杀虎,为民除害。 |
guān hǔ lì láng官虎吏狼 |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
yīng yáng hǔ shì鹰扬虎视 | 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 | 《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皆鹰扬虎视,有万里之望。” |
láng cān hǔ shí狼飡虎食 | 同“狼餐虎咽”。 | |
sān yán é hǔ三言讹虎 | 犹三人成虎。 | 清·秋瑾《致琴文书》:“况三言讹虎,众口铄金;因积毁销骨,致他方糊口。” |
qián mén qù hǔ,hòu mén jìn láng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你想,那样多的草莽英雄又闯进了成都城,这不正是‘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
diào hǔ lí shān调虎离山 | 设计让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头。比喻用计谋引诱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地势。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3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 |
yú lǔ dì hǔ鱼鲁帝虎 | 谓将鱼误写作鲁,帝误写作虎。泛指文字错讹。 | 清·金桌《〈南海百咏〉跋》:“余家向有钞本,承讹踵谬,不无鱼鲁帝虎之失,恨不能一一订正之。” |
yī hǔ bù hé一虎不河 |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shī wēi shèng hǔ狮威胜虎 | 胜:胜过,超过。狮子的威力超过老虎。比喻妇人十分悍妒。 | 清·孔尚任《桃花扇·逢舟》:“狮威胜虎,蛇毒如刃。” |
hǔ dàng yáng qún虎荡羊群 | 老虎冲进羊群中。比喻以强凌弱,为所欲为。同“虎入羊群”。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十二回:“那知小侠指东打西,窜南跃北,犹如虎荡羊群,不大的工夫,打了个落花流水。” |
jiàng mén hǔ zǐ将门虎子 | 将门:世代为将的人家。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身手不凡。也指后生子弟不辱门庭。 | 三月夫《吴三贵·异象少年》:“将门虎子!这孩子面相极佳,将来说不定会是国之栋梁啊!” |
jīng tūn hǔ jù鲸吞虎据 | 鲸吞:像鲸一样吞食;据:盘踞。像鲸鱼和老虎一样穷凶极恶地吞食与占据猎物。比喻吞并土地和财物。 | 《旧唐书·萧铣等传论》:“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偷,大则鲸吞虎据。” |
hǔ jù jīng tūn虎踞鲸吞 | 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诸将皆来动问,尽皆愕然相顾曰:‘江北百万之众,虎踞鲸吞。不争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 |
qiāo shān zhèn hǔ敲山振虎 | 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这要不用个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个了当?” |
yǔ hǔ móu pí与虎谋皮 | 和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去商量损害他人利益的事;绝对办不到。后多指要恶人放弃自己的利益;纯属幻想。 | 《太平御览》第208卷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hǔ pí yáng zhì虎皮羊质 | 质:本性。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 | 西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
yáng zhì hǔ xíng羊质虎形 | 质:本性。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 | 《慈溪太后演义》第13回:“看似新机勃发,政局昌明,其实是徒袭皮毛,未得精髓,羊质虎形,济什么事?” |
sān fū chéng shì hǔ三夫成市虎 |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 《宋书 乐志三》:“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 |
dān dān hǔ shì眈眈虎视 | 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 | 《旧唐书·张仲武传》:“渔阳突骑,燕歌壮气。赳赳元戎,眈眈虎视。” |
qín lóng zhuō hǔ擒龙捉虎 | 擒住老虎捉拿蛟龙。比喻降伏强敌,本领高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直教打翻拽象拖牛汉,攧倒擒龙捉虎人。” |
jiǔ lóng shī hǔ酒龙诗虎 | 见“酒虎诗龙”。 | 清·丘逢甲《饮镇平都司署赏菊为题宋人所画报捷图》诗:“粤水闽山文武会,酒龙诗虎主宾才。” |
hǔ kǒu bá xū虎口扳须 | 扳:拉。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 清·陈瑞生《再生缘》第55回:“郦老师纵是丽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须,龙头锯角。” |
mò yǔ zhī hǔ没羽之虎 | 比喻怪石。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六卷:“楚能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石也。” |
náo sāo hǔ yǎng猱搔虎痒 | 猱:猴。猱替老虎搔痒。形容表面曲意奉承,暗箭伤人。 | 《贤弈编》:“虎首痒,则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