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gōng lín jīn hǔ宫邻金虎 | 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贪婪如金之坚,凶恶如虎之猛。 | 汉 应劭《汉官仪》:“不制之臣,相与比周,比周者宫邻金虎。宫邻金虎,言小人在位,比周相进,与君为邻。” |
hǔ láng zhī guó虎狼之国 | 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国家。 |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
zhòng hǔ tóng xīn众虎同心 | 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七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 |
rú hǔ fù yì如虎傅翼 | 好象老虎生出翅膀。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强者愈强,恶者愈恶。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7卷:“得习吉之才笔,如虎之傅翼也。” |
hǔ hǔ yǒu shēng qì虎虎有生气 | 虎虎:勇猛威武的样子。形容气势威猛,有旺盛的生命力。 | 郭沫若《贾长沙痛哭》:“他那篇有名的万言书《陈政事书》,在两千年后的今日虽然都还虎虎有生气,但在当时的权贵者却字字都是眼中钉。” |
xióng hǔ zhī jiàng熊虎之将 | 熊虎:猛兽。比喻勇猛善战的将领。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
láng cān hǔ yān狼飡虎咽 | 见“狼餐虎咽”。 | |
shēn jì hǔ wěn身寄虎吻 | 谓把身子置于老虎嘴边。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 晋·桓彝《荐谯无彦表》:“凶命屡招,奸威乃逼,身寄虎吻,危同朝露。” |
èr hǔ xiāng dòu,bì yǒu yī shāng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 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 明·烟霞散人《斩鬼传》第四回:“这叫做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待他伤了一个,便容易了。” |
hú hǔ zhī wēi狐虎之威 | 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 | 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 |
lóng pán hǔ jù龙盘虎踞 | 盘:曲、绕;踞:蹲或坐。像龙盘绕;像虎蹲坐。形容地势险要雄伟。 | 汉 刘胜《文本赋》:“条枝摧折,既剥且刊,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踞,复似鸾集凤翔。” |
fú hǔ xiáng lóng伏虎降龙 |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 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学师父伏虎降龙,跨鸾乘凤。” |
hǔ bù lóng xíng虎步龙行 |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 《宋书 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
lóng zhēng hǔ yǎn龙睁虎眼 | 形容蛮横霸道。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5回:“他家一门都是龙睁虎眼的脚色,只有三老还是个盛德人。” |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jù hǔ初生之犊不惧虎 |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 《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九牛二虎之力 | 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比喻非常大的力气。 | 元 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yī shān bù cáng èr hǔ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liǎng hǔ xiāng dòu,bì yǒu yī shāng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 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
yáng luò hǔ kǒu羊落虎口 | 羊已被老虎吃到嘴里。比喻落入险境,很难幸免。亦作“羊入虎口”。 | 元·朱凯《昊天塔》第一折:“俺家姓杨,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里。这个叫做羊落虎口,正犯了兵家所忌。” |
sān rén chéng hǔ三人成虎 |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
yǎng hǔ wéi huàn养虎为患 | 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 |
hǔ fù wú quǎn zǐ虎父无犬子 | 勇猛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 |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以十九岁之妙龄弱质,凌数千里之莽涛瘴雾,亦可谓虎父无犬子也。” |
hǔ xué lóng tán虎穴龙潭 |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70回:“抵住孔宣的刀。二将又战在虎穴龙潭之中。” |
chūn bīng hǔ wěi春冰虎尾 |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 《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
yǎng hǔ yí huàn养虎贻患 | 同“养虎自遗患”。 | 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计处黄把二虏》:“此所谓引贼入家,养虎贻患,是何等计策乎?” |
yú lǔ dì hǔ鱼鲁帝虎 | 谓将鱼误写作鲁,帝误写作虎。泛指文字错讹。 | 清·金桌《〈南海百咏〉跋》:“余家向有钞本,承讹踵谬,不无鱼鲁帝虎之失,恨不能一一订正之。” |
kē zhèng měng hǔ苛政猛虎 | 苛政:残暴地统治。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 续范亭《老妇行》:“军阀盗贼真可恶!苛政猛虎向谁诉?” |
hǔ xiào lóng yín虎啸龙吟 | 啸:兽类大声吼叫;吟:鸣。像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比喻声音洪大或英雄豪杰叱咤风云。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72卷:“经云:鹤鸣在阴,其子和之。又云:虎啸龙吟,物类相感,岂谬言哉!” |
liǎng hǔ xiāng zhēng,bì yǒu yī shāng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 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 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
è hǔ jī yīng饿虎饥鹰 | 比喻凶残贪婪。 | 《魏书·宗室晖传》:“侍中卢昶,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虎将军,饥鹰侍中。’” |
hǔ jù lóng pán虎踞龙盘 | 踞:蹲或坐;盘:盘绕。原指石头城(南京城)象猛虎蹲在西面;钟山象蛟龙盘绕在东面。形容地势险要。 | 北周 庾信《庾子山集 卷一 哀江南赋》:“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 |
lóng xiāng hǔ xiào龙骧虎啸 | 喻气概威武。 | 清·汉血愁予《崖山哀·胡闹》:“忽必烈坐宝帐龙骧虎啸,占住了燕京城铁裹铜包。” |
láng sūn hǔ yān狼飧虎咽 | 亦作“狼餐虎咽”。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人自来吃酒,主人安排些鸡、豚、牛、羊肉来做下酒。须臾之间,狼飨虎咽,算来吃勾有六七十斤的肉,倾尽了六七坛的酒。” |
lóng téng hǔ xiào龙腾虎啸 | 声势壮盛貌。 | 明·陈子龙《望下邳作七言古》:“龙腾虎啸势莫当,谁知芒肠云飞扬?” |
hǔ tóu yàn hàn虎头燕颔 | 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 元 揭傒斯《妻齐国夫人宋氏进封济南王夫人制》:“尚服异恩于永世;虎头燕颔,从怀旧将于当年。” |
yǐn hǔ zì wèi引虎自卫 | 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
láng tūn hǔ shì狼吞虎噬 |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 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你辟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 |
jù hǔ pán lóng踞虎盘龙 | 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 元 汤式《哨遍 新建构栏教坊求赞》:“三尺台包藏着屯莺聚燕闲人窟,十字街控带着踞虎盘龙旧帝基。” |
lóng ná hǔ tiào龙拿虎跳 | 拿:抓,握。像龙抓东西、老虎跳跃一样强劲有力。比喻笔势遒劲奔放。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龙骧军,虎贲军,用着他龙拿虎跳。” |
lóng mù hǔ zhì龙拏虎掷 | 犹言龙争虎斗。 | 宋·喻汝砺《八阵图》诗:“笑云此公大肚皮,龙拏虎掷填胸胄。” |
lóng mù hǔ tiào龙拏虎跳 | 犹言龙争虎斗。 | 俞锷《醉歌行》:“说霸争王各不让,龙拏虎跳旦复昏。” |
lóng pán hǔ yào龙盘虎拏 | 虬曲苍劲貌。 | 明·何景明《古松歌》:“龙盘虎拏终有神,白骨苍鳞半枯死。” |
zhǐ lǎo hǔ纸老虎 | 指表面强大而无实际本事的东西。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4回:“犹之世俗所称纸老虎,望之若真,未尝不可欺人于一时,决不能持于久远。” |
dǎ sǐ lǎo hǔ打死老虎 |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 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我以为‘打死老虎’者,装怯作勇,颇含滑稽,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却怯得令人可爱。” |
láng cān hǔ yān狼餐虎咽 | 见“狼餐虎咽”。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二回:“[行者]迎着里面灯光,仔细观看。只见那大小群妖,一个个狼餐虎咽,正都吃东西哩。” |
guān hǔ lì láng官虎吏狼 |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
hǔ tiào lóng ná虎跳龙拿 | 拿:取。像老虎那样跳跃,像龙那样伸爪抓取。形容人身手敏捷或激烈搏斗。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就是他帐下那班奔走的健儿,也是一个个有……虎跳龙拿之技。” |
hǔ bān xiá qǐ,lín lài quán yùn虎斑霞绮,林籁泉韵 | 绮:美丽;籁:自然界的声响;韵:和谐悦耳的声音。老虎身上的花纹和美丽的彩霞;山林中的呼啸和泉水叮咚的声音。泛指大自然的风景和声音。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 |
chái hǔ sì nüè豺虎肆虐 | 豺、虎:两种凶残的野兽。比喻坏人像凶残的野兽般横行不法。 | 汉·张衡《南都赋》:“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
hǔ bào chái láng虎豹豺狼 |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 曾朴《孽海花》第一回:“那里有什么虎豹豺狼,那里有什么奇花,那里有什么绝代佳人,只见太阳光线一会儿暗似一会,渐渐沉下去了。” |
lóng téng hǔ jù龙腾虎踞 | 势力强盛,雄据一方。 | 晋·葛洪《抱朴子·钦士》:“彼虽降高抑满,以贵下贱,终亦并目以远其明,假耳以广其聪,龙腾虎踞,宜其然也。” |
yīng yáng hǔ shì鹰扬虎视 | 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 | 《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皆鹰扬虎视,有万里之望。” |
láng cān hǔ shì狼餐虎噬 | 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因何封我做净盘将军,若有人请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将各样好下饭,狼餐虎噬,则一顿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号为净盘将军。” |
jīng tūn hǔ jù鲸吞虎据 | 鲸吞:像鲸一样吞食;据:盘踞。像鲸鱼和老虎一样穷凶极恶地吞食与占据猎物。比喻吞并土地和财物。 | 《旧唐书·萧铣等传论》:“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偷,大则鲸吞虎据。” |
gē ròu sì hǔ割肉饲虎 | 饲:喂。割下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既舍弃生命也无法满足对方的贪欲。 |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tán hǔ sè biàn谈虎色变 | 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 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
hǔ shì yīng yáng虎视鹰扬 | 扬:高举,飞起。像老虎那样雄视,像老鹰那样飞翔天空。形容人很有威仪。 | 清·施润章《重刻<何大复诗集>序》:“明正德间,李空同虎视鹰扬,望之森森武库,学者风靡,固其雄也。” |
měng hǔ xià shān猛虎下山 | 形容勇猛而迅速 | 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26回:“大有转身作一个‘猛虎下山’之势,劈面扑来,要想杨福一闪,他好乘势翻个跟斗,到杨福后面去。” |
shān shàng wú lǎo hǔ,hóu zǐ chēng dà wáng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 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 《晚清文学丛钞 冷眼观》第十四回:“靠著老子做过上海道,在城里面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弄惯了的脾气,陪著朋友来吃台把酒,就像是连四块下脚钱都是冤枉花的。” |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wèi hǔ初生之犊不畏虎 |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刚吃过早饭,人马全都汇齐,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不免惊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 |
lóng tiào hǔ fú龙跳虎伏 | 犹言龙腾虎卧。喻笔势。 | 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龙跳虎伏归毫底,鱼跃鸢飞入兴么。” |
xiáng lóng fú hǔ降龙伏虎 | 比喻有极大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 元 马致远《黄粱梦》:“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 |
qián lóng fú hǔ潜龙伏虎 | 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 明·何文焕《双珠记·西市认母》:“今日里笔生香,冠礼闱,似潜龙伏虎际风云会。” |
xī lǐ mǎ hǔ稀里马虎 | 不认真,马马虎虎。 | |
hǔ kǒu duó shí虎口夺食 | 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国内出产,全国人民不吃,虎口夺食也要给你弄来。” |
yáng hǔ wéi kuāng杨虎围匡 | 《史记·孔子世家》:“扞孔子呴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杨,通“阳”。后因以“杨虎围匡”指因貌似而产生误会。 | 《史记·孔子世家》:“扞孔子呴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 |
shēng lóng huó hǔ生龙活虎 | 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
cì hǔ chí yù刺虎持鹬 | 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 《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载:刺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持鹬,用“鹬蚌相持”之典。 |
lóng xíng hǔ biàn龙行虎变 | 《易·干》:“飞龙在天……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又《革》:“大人虎变。”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后遂以“龙行虎变”喻帝王革故鼎新,创制建业。 | 《易·干》:“飞龙在天……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又《革》:“大人虎变。”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 |
qián pà lóng,hòu pà hǔ前怕龙,后怕虎 |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 明 冯惟敏《朝天子 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后怕虎。设谋,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
wèi dí rú hǔ畏敌如虎 |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 明·徐光启《谨申一得以保万全疏》:“自然人贾勇,何至如今畏敌如虎,视营伍如蹈阱乎?” |
tán hǔ sè biàn谭虎色变 | 谭:同“谈”;色:脸色。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 明·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有光生长穷乡,谭虎色变,安能默然而已。” |
lóng pán hǔ fú龙蟠虎伏 | 雄踞貌。 | 郭小川《夜进塔里木》诗:“看吧看,那一群庞然大物——黑压压,龙蟠虎伏。” |
fēng hǔ yún lóng风虎云龙 |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 宋 王安石《浪淘沙令》词:“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袛在笑谈中。” |
jiǔ hǔ shī lóng酒虎诗龙 | 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 清·丘逢甲《东山酒楼次柳汀韵》:“狂饮且共楼头醉,酒虎诗龙各自豪。” |
hǔ tǐ yuān bān虎体鹓斑 | 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鹓:古时像凤凰一样的鸟;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花根本艳公卿子,虎体鹓斑将相孙。” |
hǔ xué láng cháo虎穴狼巢 | 虎和狼的窝巢。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 |
hǔ shòu xióng xīn zài虎瘦雄心在 | 比喻人穷志不穷。 | 元·万松老人《从容录》:“万松道:‘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 |
liǎng hǔ gòng dòu两虎共斗 | 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 |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hǔ tóu shǔ wěi虎头鼠尾 | 头大如虎,尾细如老鼠。比喻做事起始时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 明·谢榛《四溟诗话》:“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 |
yáng zhì hǔ pí羊质虎皮 | 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 西汉 扬雄《法言 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
chū lín rǔ hǔ出林乳虎 | 乳虎:尚在吃奶的小虎。走出树林的小老虎。比喻勇猛的小将。 | 清·钱彩《说岳全传》:“兀术哪里敌得住这三个出林乳虎,直杀得两肩酸麻,浑身流汗。” |
xióng yāo hǔ bèi熊腰虎背 | 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这厮倒是一条好汉,狗背驴腰的,哦,是虎背熊腰。” |
luō hǔ xū捋虎须 | 捋:抚摩。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太公道:‘好却甚好,只是不要捋虎须。’” |
hǔ kǒu bá yá虎口拔牙 |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 | 元 弦济《一山国师语录》:“苍龙头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
yǐ ròu dàn hǔ以肉啖虎 | 见“以肉餧虎”。 | 明·李贽《史纲评要·周纪·赧王》:“以揽权要秦王,正如以肉啖虎耳。” |
lóng huà hǔ biàn龙化虎变 | 《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后因以“龙化虎变”比喻变化莫测。 | 《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
yáng rù hǔ kǒu羊入虎口 | 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险境,有死无生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6回:“犹如驱羊入虎口耳。” |
kē zhèng měng yú hǔ苛政猛于虎 | 苛政:指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政治;包括政令、赋税等。反动统治的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yīng lín hǔ jué鹰瞵虎攫 | 见“鹰瞵虎视”。 | 赵汉卿《宣言书》:“列强鹰瞵虎攫,日迫一日,动辄以兵事相恐吓。” |
dú zuò qióng shān,fàng hǔ zì wèi独坐穷山,放虎自卫 | 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 | 晋·常璩《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
tóu zhù shì hǔ投杼市虎 | 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比喻毫无根据的谣言,说的人多了,让人信以为真 | 南朝·宋·臧质《举兵上表》:“蔽于流议,投杼市虎,成于十夫。” |
fàng hǔ guī shān放虎归山 | 归: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也作“纵虎归山”。 | 晋 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
xióng hǔ zhī shì熊虎之士 | 熊虎:猛兽。指勇猛之士。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方今二贼未灭,戎车亟驾,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 |
guān mén yǎng hǔ,hǔ dà shāng rén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 比喻纵容助长坏人坏事,到头来自己受害。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0回:“古人说的‘关门养虎,虎大伤人’。这个东西,如何养得熟的。” |
hǔ shì dān dān虎视眈眈 | 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良;伺机攫取。 | 《周易 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
shǐ hǔ chuán é豕虎传讹 | 同“豕亥鱼鲁”。 |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序》:“而世之考古者,拾班范之一言,擿沈箫之数简,兼有竹素烂脱,豕虎传讹,易斗分作升分。” |
lǎo hǔ pì gu mō bù dé老虎屁股摸不得 | 比喻自以为是了不起,听不得批评意见,一触即跳。 |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 |
wèi hǔ fù yì为虎傅翼 | 傅:通“附”;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 《逸周书 寤敬》:“无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 |
yǔ hǔ móu pí与虎谋皮 | 和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去商量损害他人利益的事;绝对办不到。后多指要恶人放弃自己的利益;纯属幻想。 | 《太平御览》第208卷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