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地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地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lì dì chéng fó立地成佛佛家劝善之语;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弃恶从善;立即可以成佛。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wú lì zú zhī dì无立足之地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贾政听说,忙叩头说道:‘母亲如此说,儿子无立足之地了。’”
yī bài tú dì一败涂地一:一旦;涂地:“肝脑涂地”的省略。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dì yù biàn xiàng地狱变相旧时比喻社会的黑暗残酷。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吴道子画地狱变相,都人咸观,惧罪修善。”
bá dì yǐ tiān拔地倚天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唐 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譬玉川子《月蚀诗》、杨司城《华山赋》、韩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tiān chéng dì píng天成地平成:成功;平:治平。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尚书 大禹谟》:“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工。\'《左传 文公十八年》:“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 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fān tiān cù dì翻天蹙地翻:反转;蹙:同“蹴”,踢,踩。形容迅猛势盛。唐·独孤及《招北客文》:“五月之间,白帝之下,洪涛塞峡,不见滟滪,翻天蹙地,霆吼雷怒。”
dì dì dào dào地地道道真正的,够标准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9章:“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声不响,心里打着主意。”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tiān níng dì bì天凝地闭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晋书 张协传》:“天凝地闭,风厉霜飞。”
yī niú hǒu dì一牛吼地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翻译名义集·数量》:“拘卢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或云一鼓声。《俱舍》云二里,《杂宝藏》云五里。”
bù liú yú dì不留余地说话、办事走极端;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píng dì fēng bō平地风波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唐 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zú tà shí dì足踏实地犹言脚踏实地。徐铸成《报海旧闻》五一:“所有有灵魂的人,都应足踏实地,奋发自雄。”
dì dà wù bó地大物博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tiān dà dì dà天大地大形容极大。春秋·楚·李耳《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zú lǚ shí dì足履实地履:踩踏。脚踏实地。比喻实事求是,平实而不虚浮。《宋史·刘甲传》:“生平常谓:吾无他长,惟足履实地。”
tiān zāi dì yāo天灾地妖自然界发生的灾害怪异。《孔子家语·五仪》:“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tiān yá dì jiǎo天涯地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阴谋诡计 面无由,但以情企。”
huā tiān jiǔ dì花天酒地花:比喻美女;旧指娼妓或娼馆。指整天挟妓饮酒。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
lǘ yán pū dì闾阎扑地里巷遍地。形容房屋众多,市集繁华。
dì chǒu lì dí地丑力敌谓土地相似,力量相当。章炳麟《封建考》:“故文武可以王,而桓文终于伯;由周兵革缮完,欲兼并之固难也。地丑力敌,不日寻干戈不已。”
tiān xuán dì zhuàn天旋地转指天地转动。比喻时事变迁。也形容人头晕眼花的感觉。唐 元稹《望云雅马歌》:“天旋地转日再中,天子却坐明光宫。”
fān tiān fù dì翻天覆地覆;翻过来。使天地换了位置。形容变化巨大;彻底。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5回:“那时,一屋子人,拉这个,扯那个,正闹得翻天覆地。”
dì guǎng rén zhòng地广人众指土地广阔,人民众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虽然是一个地广人众、历史悠久而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遗产的国家。”
yǐ tiān bá dì倚天拔地倚天而立,拔地而起。极言魁伟雄奇。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至杜陵,负其倚天拔地之材,更欲驾《风》、《骚》而上之,则有所不能。”
yī bài tú dì壹败涂地指彻底失败,不可收拾。《史记 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sǐ dì qiú shēng死地求生求:寻取。指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中求取生存。《新唐书·赵孇传》:“士贵建功立名节,今虽众寡不敌,男子当死地求生,徒惧无益也。”
huà dì chéng tú画地成图在地上画出地图,来说明山川河岳等地理形势。形容信手拈来,才能出众。东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
tiān dì shén míng天地神明指上天和神灵。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7回:“童贯在马上以手加额,顶礼天地神明道:‘惭愧!脱得这场大难!’”
rén shēng dì bù shú人生地不熟指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与环境、习俗等不熟悉。张恨水《夜深沉》第33回:“我人生地不熟的,一个人坐在这屋子里,闷死了。”
yuān tiān qū dì冤天屈地形容非常冤枉委屈。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真是冤天屈地,要好成歉!吾好意为你寄信,你妻子自不曾到,今日这话,却不知祸从天上来!”
tiān zào dì shè天造地设天建造的;地设置的。指自然的造就和安排。赞美事物自然形成;不用加工就十分完美。天地:指自然;造:制作;设:安排。唐 田颖《问道堂后园记》:“回思向所辟诸境,几若天造地设。”
tiān fān dì fù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覆:翻过来。唐 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zhī tiān zhī dì知天知地指知天时,通晓地利。春秋·齐·孙武《孙子·地形》:“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yī shí bā céng dì yù一十八层地狱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yī luàn tú dì一乱涂地形容乱到不可收拾。宋·苏洵《管仲论》:“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pī tiān gài dì劈天盖地划破天空,笼罩着大地,形容声势浩大。
dì tóu shé地头蛇指在当地有势力的欺压人民的恶霸。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yī shè zhī dì一射之地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yī niú míng dì一牛鸣地见“一牛吼地”。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
dì fù hǎi hán地负海涵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出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dào dào dì dì道道地地非常地道。陈立德《前驱》:“虽然号称是留过洋的博士,其实却只不过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上海小开,连点商人的本事也没有。”
zhì dì jīn shēng掷地金声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tiān hán dì dòng天寒地冻天气非常寒冷;大地到处结冰。宋 王十朋《南州春色》词:“莫恨东风吹不到,著意挽春回,一任天寒地冻,南枝香动。”
yīn dì zhì yí因地制宜因:随顺;制:制定;规定;宜:适当;合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wú yòng wǔ zhī dì无用武之地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
tiān dì pōu pàn天地剖判犹言开天辟地。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
màn tiān yǎn dì漫天掩地铺天盖地。瞿秋白《饿乡纪程》:“苍茫的暮霭,渐渐地漫天掩地的下罩,东方故国送别的情意,涌出一丸冷月安慰我的回望。”
rén jié dì líng人杰地灵人有英杰;地有灵秀之气;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地区。后多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wú rén zhī dì无人之地见“无人之境”。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为道,造作桥阁。”
dì kuò tiān cháng地阔天长阔:宽广。指天空广大,大地辽阔。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kū tiān hǎn dì哭天喊地提高嗓门又哭又叫。凌力《少年天子》第六章:“公堂上三十棍打下来,大人都要哭天喊地,他小小年纪却一声不哼。”
bá le luó bo dì pí kuān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1回:“拔了萝卜地皮宽,交他去了,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
jiù dì chóng yóu旧地重游重新来到曾经居住或游览过的地方。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广州,在1926年北伐的那一年,我是住过三个多月的,整整隔了十二年又到旧地重游了。”
yún tiān wù dì云天雾地比喻不明事理,糊里糊涂。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还强一色。就是有点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点云天雾地。”
jiǔ tiān jiǔ dì九天九地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后比喻两者相差极远。《孙子 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róng xī zhī dì容膝之地形容居室的狭窄。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
tiān bēng dì jiě天崩地解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同“天崩地坼”。清·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
zuò dì fēn zāng坐地分脏原指盗贼就地瓜分偷盗来的脏物。现多指匪首窝主自己不动手而坐在家里分取同伙偷盗来的财物。
xiān tiān wò dì掀天斡地见“掀天揭地”。宋·冯时行《遗夔门故旧》诗:“蜀江逬出岷山来,翻涛鼓浪成风雷。掀天斡地五千里,争赴东海相喧豗。”
dòng tiān dì,gǎn guǐ shén动天地,感鬼神动:感动;感:感动。使天地鬼神受到感动。形容事迹或作品十分感人。金·元好问《陶然集诗序》:“诗之极致,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āi gǎn tiān dì哀感天地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卷一 二祖阿难尊者》:“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
jīng tān dòng dì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惊动上天;震动大地。形容声音极大或声势影响极大。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tiān xuán dì gé天悬地隔悬、隔:距离远。比喻相差极大。《南齐书 陆厥传》: “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yī tiān yī dì一天一地①指天和地。②形容到处都是。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四回:“又兼狄家的觅汉伙伴不曾分得银钱的,心里气他不过,到处去彰扬,不止他本村扬说的一天一地,就是邻庄外县,都当了一件异事传说。”
huà dì zuò yù画地作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汉 刘向《说苑 贵德》:“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 路温舒传》引作“画地为狱”。
dì jí mín pín地瘠民贫土地瘠薄,人民贫穷。清·刘大櫆《送黟令孙君改任凤阳序》:“先时地瘠民贫,催科愈烦,而逋负愈积,逋久不偿,视为固然。”
zhàn tiān dòu dì战天斗地战、斗:泛指斗争。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
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立于不败之地立于:处在;地:地位。指人处在不会失败的境地上。孙武《孙子 军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shàng bù zhān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沾天,下不着地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八十一梦·第72梦》:“住在一个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所在。”
lì dì shū chú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xià lín wú dì下临无地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shí bā céng dì yù十八层地狱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dì píng tiān chéng地平天成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尚书 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sì zhàn zhī dì四战之地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tiān cháng dì lǎo天长地老亦即天长地久。明·高濂《玉簪记·词媾》:“两情浓同下蓝桥,战兢兢欢娱较少,成就了凤友鸾交,休忘却天长地老!”
dà yǒu jiàn dì大有见地很有见解。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3回:“这等人如何能够相与,怪不得帝君要召回令师兄,正是大有见地。”
jīng wěi tiān dì经纬天地经:丝织品的直线;纬:丝织品的横线。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经营天下,治理国政。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曰比,经纬天地曰文。”
jú dì yào tiān局地钥天惶恐不安貌。
tiān zhí dì zhí天值地值通常指某种物品价格便宜,完全值得。
xiè shuǐ zháo dì泻水著地水倾泻在地上,随地势而流注。比喻只能任其自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漫流,略无正方圆者。”
pū tiān gài dì铺天盖地铺:把东西散开;盖:笼罩;遮蔽。遮住天;盖住地。形容充满了整个天地。来势猛烈。也作“遮天盖地”。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卷二 志仁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遮天盖地。’”
tiān hūn dì àn天昏地暗天色昏黄不清;大地黑暗不明。多指云雾遮蔽日月或风沙漫天的景象。昏:昏暗。唐 韩愈《龙移》:“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pǔ tiān zā dì普天匝地满天遍地,普天下。元·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百尺竿头更移步,普天匝地生清风。”
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平地一声雷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五代 前蜀 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dì chǒu dé qí地丑德齐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sǎo dì chū mén扫地出门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还有几次利息还过的。要是清白扫地出门,总得两千两。”
guǎng kuò tiān dì广阔天地指可以发挥作用做出成就的广大领域毛泽东《<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hēi dì hūn tiān黑地昏天形容极其黑暗腐朽。亦比喻黑暗腐朽的社会。清·孙雨林《皖江血·狱会》:“然野蛮政府,黑地昏天,如此收场,弟来恐亦难免也。”
tiān bù pà,dì bù pà天不怕,地不怕形容无所畏惧,什么都敢干。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老爷小时何曾像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
āi hóng biàn dì哀鸿遍地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黄侃《水龙吟 秋花》词:“天涯吟望,哀鸿遍地,都成秋侣!”
āi tiān jiào dì哀天叫地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平儿、丰儿等哭的哀天叫地,贾政心中也有些烦难,顾了这里,丢不下那里。”
zǒu fú wú dì走伏无地比喻没有藏匿容身的地方。《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蹊路断绝,走伏无地。”
bù xí dì tǔ不习地土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南史 王融传》:“宋弁曰:‘当是不习地土。’”
mán tiān xí dì瞒天席地瞒:隐瞒实情。指瞒上欺下,一手遮天。清·洪楝园《警黄钟》第三出:“说邻封安然无事,那日问环球公法,谁是谁非。他瞒天席地,不令主知。”
rì yuè jīng tiān,hé hǎi dài dì日月经天,河海带地日月天天经过天空,江河天天流经大地。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jué dì ér qǐ崛地而起崛:高起,突起。从平地上突起。形容某种新兴事物出现极为迅速。
yún jiē yuè dì云堦月地指天上。亦指仙境。同“云阶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