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duō kǒu ā shī多口阿师 | 指喜欢多话的人。 | 宋·圆悟《碧岩录》卷五:“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
| bǎi kǒu mò biàn百口莫辩 | 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 | 清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大虹村》:“细细幻形以挫辱之耳,然自此百口莫辩矣。” |
| fǎn yǎo yī kǒu反咬一口 | 原指没有抓住兽类,反而被它咬了一口。比喻遭到指责的人强词夺理反过来攻击指责他的人。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9回:“拿奸拿双,拿不住双,反咬一口,就受不得了。” |
| qīng kǒu bó shé轻口薄舌 | 见“轻嘴薄舌”。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这酸子轻口薄舌,专会做词。” |
| shī zī dà kāi kǒu狮子大开口 | 比喻要价或所提条件很高。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2回:“狮子大开口,做一个门户势子,等候来人,上中下三路,皆不能出其匡郭。” |
| yī kǒu sān shé一口三舌 | 比喻唠叨、话多。 |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无益。” |
| dù kǒu tūn shēng杜口吞声 |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
| jiān kǒu jié shé缄口结舌 | 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 明 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
| jǐn xīn xiù kǒu锦心绣口 | 锦、绣:精美艳丽的丝织品。心里口中都像锦绣一样的绚丽多彩。形容文思巧妙;满腹文章;词藻华丽;才华横溢。 | 唐 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
| kǔ kǒu zhī yào苦口之药 | 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
| kāi kǒu jiàn dǎn开口见胆 | 见“开口见心”。 | 宋·宗绍《无门关·赵州洗钵》:“赵州开口见胆,露出心肝。” |
| hóng kǒu bái yá红口白牙 | 指一口咬定或指某句话确实说过。 |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56回:“红口白牙,吃了东西,要甜的不敢给咸的,要辣的不敢给酸的,吃完了不给钱?” |
| jiē tóu xiàng kǒu街头巷口 | 巷:胡同。指大街小巷。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以贩卖书报盛极一时的各街头巷口的小书摊也完全改变模样。” |
| shí bù chōng kǒu食不充口 | 见“食不餬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
| bái fèi kǒu shé白费口舌 | 谈话一无所获。 | |
| xìng jí kǒu kuài性急口快 | 性子急,有话就说。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那何小姐性急口快,便道:‘娘这话也说得是,那么着,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叫我妹子跟了他去。’” |
| zhuō kǒu bèn sāi拙口笨腮 | 犹拙嘴笨舌。 |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咬文嚼字,秀才当行;拙口笨腮,农人本色。” |
| hé mén hǎi kǒu河门海口 | 比喻说大话。 | 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你忒河门海口,不要我拣好的,我不道的拣好的去哩。” |
| chuí ěr hǔ kǒu垂饵虎口 | 往虎口送食。比喻置身险地。 | 《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张铣注:“垂饵,犹送食也。” |
| kǒu fù zhī lěi口腹之累 | 口腹:指饮食;累:连累。指因为饮食而受到牵累。 | 汉·班固《东观汉记·闵贡》:“仲叔怪而问之,知,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 |
| 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 《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
| xìn kǒu hú yán信口胡言 | 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 |
| yī kǒu bù néng zhuó liǎng chí一口不能著两匙 | 匙:汤匙。一张嘴同时要吃两把汤匙里的食物。比喻贪多。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榖,身能几屐莫言钱。”自注:吴谚云:“一口不能著两匙。” |
| chū kǒu chéng zhāng出口成章 | 章:篇章。话出口就能成文章。形容口才好或文思敏捷。也作“出言有章”、“脱口成章”、“出言成章”。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引北魏 崔浩曰:“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 |
| zhòng kǒu shuò jīn众口铄金 | 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 | 《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
| kǒu fú xīn fú口服心服 | 指从内心及口头都表示信服。 | 《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毛主席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启发我们顾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 |
| huō kǒu jié shé豁口截舌 |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
| shì fēi zhī wèi duō kāi kǒu是非只为多开口 | 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40出:“一剑教伊死了休,黄泉路上必知羞,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
| kōng kǒu shuō bái huà空口说白话 | 形容只是口头说说而没有事实证明或实际行动。 | 《旧唐书 宪宗本纪》:“凡好事口说则易,躬行则难。卿等既言之,须行之,勿空口说。” |
| zàn bù jué kǒu赞不绝口 | 赞:称赞;绝:停。不住口地称赞。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
| zhòng kǒu shuò jīn,jī huǐ xiāo gǔ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 niú kǒu zhī xià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
|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
| kǒu mì fù jiàn口蜜腹剑 | 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
| lì kǒu jié jǐ利口捷给 | 利口:能言善辩;捷给:言辞敏捷,善于应付。指能言善辩,言辞敏捷,善于应付。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
| kōng kǒu wú píng空口无凭 | 凭:凭证。只是嘴说;没有凭证。指不足为据。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空口无凭的话,门生也不敢朝着老师来说。” |
| jīn kǒu mù shé金口木舌 |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 汉 扬雄《法言 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
| jiān kǒu bù yán缄口不言 | 缄:封闭;言:说话。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 《明史 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
| kǒu jiǎo fēng qíng口角风情 | 口头表示的情爱。 | 清·李渔《比目鱼·联班》:“那些用小钱的主子,只还他些口角风情罢了。” |
| mù dāi kǒu zā目呆口咂 | 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目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目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 |
| mù zhēng kǒu dāi目睁口呆 | 亦作“目瞪口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
| hǔ kǒu cán shēng虎口残生 | 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烦你们拜上小姐,说我铁中玉虎口残生,多蒙垂救,高谊已足千古。” |
|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同“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与使他人啖我而饱也,宁自啖而不足。” |
| sǐ bù kāi kǒu死不开口 |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 老舍《四世同堂》:“别跟我装蒜了,死不开口。打开天窗说亮话,你的小命攥在我手心里。” |
| kǒu jiǎng zhǐ huà口讲指划 |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七章:“每条凳子可容几人,哪里是站台,哪里是门……都口讲指划地详细说给他们听。” |
| jiāo kǒu jiàn yù交口荐誉 | 交:一齐,同时;交口:众口一辞;荐:推举。异口同声地推荐和赞扬。 | 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
| kǒu shì xīn miáo口是心苗 | 犹言为心声。 | 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氤氲篆烟袅,昏惨剌银灯照。玉漏迢迢,才是初更报。暗觑清霄,盼梦里他来到。却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频频叫。” |
| dù kǒu guǒ zú杜口裹足 | 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
| lǎng lǎng shàng kǒu朗朗上口 | 谓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 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
| yǒu kǒu nán yán有口难言 | 言:说。有嘴不能把话说出来。指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把话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说出来。 | 宋 苏轼《醉醒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
| dù kǒu jué shé杜口绝舌 | 杜口:闭口不言;绝舌:不说话。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十分害怕。 | 汉·焦赣《易林·否之簨》:“杜口绝舌,言为祸母。” |
| zhòng kǒu yī cí众口一辞 |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 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
| xīn zhí kǒu kuài心直口快 |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直:直爽。 | 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 |
| zàn kǒu bù jué赞口不绝 | 见“赞不绝口”。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一回:“丁大爷听了,越想越是,不由的赞口不绝。” |
| wǎng kǒu bá shé枉口拔舌 | 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5回:“是那个嚼舌根的?没空生有,枉口拔舌,调唆你来欺负老娘!” |
| yī kǒu yī shēng一口一声 | 犹口口声声。 | 《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姑娘请受礼。’” |
| yǎng jiā huó kǒu养家活口 | 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那些书吏衙役,都是花了钱买着粮道的衙门,那个不想发财?俱要养家活口。” |
| yǒu kǒu nán kāi有口难开 | 有话不便开口说或不敢说。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如今我们来拿你去见阎罗王,只教你有口难开。” |
| bān kǒu nòng chún搬口弄唇 | 搬:搬弄;弄:卖弄。指说长道短,挑拔是非或卖弄口才。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3回:“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
| wǎng kǒu jiáo shé枉口嚼舌 | 见“枉口拔舌”。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9卷:“我把你这枉口嚼舌的,不要慌!” |
| yí rén kǒu shí贻人口实 | 贻:给;口实:话柄;即可让人利用的口实。指做事说话不小心;给人留下话柄。 | 清 唐才常《上欧阳中鹄书》:“安得有此巨款?如此事果成,必贻人口实。” |
| shé jiān kǒu kuài舌尖口快 | 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 | 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
| fēng kǒu làng jiān风口浪尖 | 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 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
| jiān shé bì kǒu缄舌闭口 | 缄舌: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 元·亢文苑《一枝花·为玉叶儿作》:“看别人眼铺眉,笑自己的缄舌闭口。” |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琅琅上口 |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 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
| chán kǒu shuò jīn谗口铄金 | 谗言足以熔化金石。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 | 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丁亥,谗口铄金,太行千盘,横起人面。” |
| qún kǒu shuò jīn群口铄金 | 铄:熔化。众口一词能够把金属熔化。指舆论可以混淆是非。 | 宋·李纲《谢亲笔札子》:“陛下察其心于群口铄金之际,薄其罪于众人欲杀之时。” |
| yáng rù hǔ kǒu羊入虎口 | 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险境,有死无生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6回:“犹如驱羊入虎口耳。” |
| rú chū yī kǒu如出一口 | 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内储说下》:“问左右,左右言无有,如出一口。” |
| ài kǒu shí xiū爱口识羞 | 爱:吝惜。指怕羞而难以出口说话 |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 潘文子契合鸳鸯冢》:“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说出,莫要爱口识羞,两相耽误。” |
| kǒu xié cí gěi口谐辞给 | 谓言辞诙谐敏捷。 |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 |
| xìn kǒu hú zhōu信口胡诌 | 信口:随便开口。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乱说。比喻不负责任随口乱说。 |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誓今番泼水难收,到那里问缘由,怎敢便信口胡诌?” |
| shì fēi kǒu shé是非口舌 |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是为田地上坏了手足亲情,到不如穷汉赤光光没得承受,反为干净,省了许多是非口舌。” |
| mù dèng kǒu jié目瞪口结 | 同“目瞪口呆”。 | 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
| zhòng kǒu jiāo zàn众口交赞 | 众人交相赞美。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列公,你看只一个长姐儿,也会闹得这等千里逢迎,众口交赞,可见‘声气’这途也不可不走的。” |
| shí zì lù kǒu十字路口 | 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 | 鲁迅《华盖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声 | 犹一口同音。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
| qǔ bù lí kǒu曲不离口 | 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 朱自清《论诵读》:“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
| gāo xià zài kǒu高下在口 | 犹言信口雌黄。 |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三班吏丛猥,老胥抱文书升堂取判者,皆高下在口,异时长官漫不省察,谨占署而已。” |
| yǒu kǒu nán fēn有口难分 | 分:分辩。有嘴难分辩。形容难分辩清楚。 | 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动不动棍棒临身。直着我有口难分,进退无门。” |
| kāi kǒu jiàn xīn开口见心 |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9卷:“圣人说话,开口见心,必不说半截,藏着半截。” |
| kǒu dāi mù dùn口呆目钝 | 见“口呆目瞪”。 | 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
| shùn kǒu kāi hé顺口开河 | 犹言信口开河。不假深思,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回:“我原来是私访,为何顺口开河?” |
| bì kǒu bǔ shé闭口捕舌 | 犹言瓮中捉鳖。比喻敌方已被控制,无法逃脱。 | 《晋书 张玄靓传》:“旋谓基曰:‘綝击其东,我等绝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闭口捕舌也。’” |
| shǐ kǒu jiǎo lài矢口狡赖 | 死也不肯承认。 | |
| ài kǒu shí xiū碍口识羞 | 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众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 |
| xìn kǒu kāi hé信口开合 |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 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 |
| shí bù hú kǒu食不糊口 | 糊口:吃粥,比喻生活艰难。连粥都喝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 | 唐·陈子昂《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流亡初复,贫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赡农。” |
| kǒu ěr zhī xué口耳之学 |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 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
| xián kǒu diàn bèi衔口垫背 | 衔口:给死尸嘴含珍珠等物;垫背:给死尸背上放钱。借指死亡。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凤姐道:‘我又不等着衔口垫背,忙什么呢!’” |
| zhāng kǒu jié shé张口结舌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
| 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东西,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 |
| zhū kǒu hào chǐ朱口皓齿 | 皓:白。鲜红的双唇,雪白的牙齿。形容容貌美丽。 | 无名氏《杂事秘辛》:“目波澄鲜,眉抚连卷,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魇颐颔,位置均适。” |
| kǒu jiǎng shǒu huà口讲手画 |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 | 宋·黄庭坚《题跋》:“好学者从之请问,口讲手画,终席或至千字。” |
| shǐ kǒu chāng yán矢口猖言 | 矢口:信口,随口;猖言:狂言。信口胡说。 | 清·魏源《<书古微>序》:“矢口猖言,不顾其后,其不可信者二。” |
| jié shé qián kǒu结舌钳口 | 结舌:不敢讲话;钳:夹。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内心恐惧。 | 宋·李纲《答宾劳》:“今子奋身寒苦,遭世隆昌,历金门,上玉堂,载笔螭坳,日侍清光,曾不能结舌钳口,循默自守。” |
| tán bù róng kǒu谈不容口 | 犹言赞不绝口。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五卷:“有弘农杨蘧者,曾到岭外,见阳朔、荔浦山水,谈不容口。” |
| zhǐ huà kǒu shòu指画口授 |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 | 清·查继佐《罪惟录·徐光启传》:“盖四十年耳治目营,指画口授惟此,他无及也。” |
| kǒu fèi mù chì口沸目赤 | 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